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喌」這個字雖然很生僻,我們卻經常掛在嘴邊

「喌」,大家看到這個字的時候,是不是都懵了,根本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字,怎麼讀,或者說,完全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字。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里經常使用「喌」字,不少人還掛在嘴邊,這個字讀作「zhōu」。

不過,字的書面發音是這樣,具體發音卻很特別,是指通過口腔和舌頭配合,先形成局部負壓,然後再突然釋放形成的吸氣音,就如嘖嘖稱奇中的「嘖」字。嘖的發音原理和喌類似,都是舌聲。

如果大家還是不能理解,可以想像一下我們平日裡是怎麼逗嬰兒,或者是挑逗小動物時發出聲音。特別是在農村,人們餵雞時就經常發出「喌」的聲音,招呼大雞小雞來開餐。「喌」字是由兩個口和一個州字組成,從州聲,州的意思本來是指居住在水邊,也可以指連綿不斷的流水。

兩個口組合起來也是一個完整的字,為「吅」,讀作「xuān」,意思是大聲呼叫。因此,吅和州組合起來,就有了「不停呼叫」的意思。並且在《說文解字》中,作者許慎嚴謹地將「喌」字定義為反覆不停地說。

明朝仇兆鰲和清代段玉裁,也分別在他們的著作《杜詩詳註》和《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古人常用喌字來呼喚家雞,或者學雞那樣不停重複、連續不斷地說話。而人們是從雞的叫聲中得到啟發,才用喌字來呼喚雞、餵雞。

除此之外,唐朝詩人施肩吾、宋朝詩人舒岳祥、明代詩人楊慎的詩作中,也都有出現過叫雞的象聲詞「喌」,例如施肩吾的《野客叢談》中有:"遺卻白雞呼喌喌"。就連話本中也出現過喌字,就如北宋的《拗相公》。

拗相公是王安石的綽號,眾所周知,他是個非常固執的人。《拗相公》講述了王安石罷相回鄉時,在一位農婦家借住,第二天起床後聽見農婦呼喚家禽吃早飯,嘴裡不斷說著「囉,囉,囉,拗相公來!」和"喌,喌,喌,王安石來!"。

王安石不解,於是上前詢問。這時他才知道,自己做宰相時實行新政,惹得民不聊生,百姓對此多有怨言,所以人們才會將家禽叫做拗相公,甚至王安石。這是在變著法罵他,心裡稍稍出點氣。

而且別看「喌」字字形奇特,發音特別,它還是個正經的語音學專業術語——喌音。上文我們提到的逗嬰兒、喚家禽等發出的聲音,不管準確發音是什麼,都可以被稱為「喌音」。這是一種非肺部氣流機制的輔音,現在在非洲和澳洲的一些部落里仍有保留,中國的吳閩粵贛等地區也仍然存在。

喌字雖然看上去生僻,書面用得也很少,卻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家又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漢字,似乎我們用得少,但使用率卻很高的生僻字,和我們分享一下呢?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歷史大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09/193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