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鄭立:是想要尊重別人 才反對物化別人

作者:
某些社會學者認為,物化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因為這是不尊重別人。擁有能引起你情慾身體的人也是人類,你純把人類當成發泄情慾的工具,那就是沒把別人當人看,沒把別人當人看就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就是不好的行為。換句話說,反對物化的前題,是覺得我們應該尊重別人。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是不尊重別人。特別是那個人並不喜歡你對他的身體產生情慾時。

網紅陳之漢日前拿民進黨立委賴品妤Cosplay為例,質疑她「物化動漫、女性」,卻顯現了他本人對「物化」認識不清。(合成照片/楊約翰攝、取自賴品妤臉書)

中文「物化」這個詞語,在日文漢詞中叫作「物象化」,初次被提出的是馬克斯主義者,這是反對資本主義論述的一部分,他們控訴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將人類當成物品或商品,把人類看成跟糧食,資源等東西沒有分別的物件。簡單來說,物化別人就是當人是你的棋子,當人是你的工具,當人是你的財產的行為。也就是台灣曾經很流行的那句「不把你當人看」。

後來二十世紀末期,某些社會學者認為,人對異性的身體產生情慾,也就是看色色的東西,偷看別人的身體,或者對別人有性幻想(例如很多香港人對英女王)。這種行為就是把另外一個人當成一種滿足情慾的工具,是把別人的身體當工具用。

故此他們把這種行也稱為物化,在英文中卻出現了新的詞語 objectification,在日文漢詞中,他精確翻譯成「性對象化」。也就是你對任何東西產生情慾或者把他視為滿足情慾的對象,而不關心該物件的尊嚴與感受,那就是物化。自然地,你對某現實異性的身體有情慾幻想,那就是物化。

這不分男女,你看著大肌肌的虎背熊腰的壯漢,想摸他的胸肌,這也是一種物化;看色情雜誌是一種物化,看色情影片是一種物化,跑去游泳池看穿泳裝的異性是一種物化;因為他們的共通點都是對著另一個人類的身體產生純粹的情慾,透過幻想或者看別人的身體去滿足這種情慾。可見日文的翻譯其實是比中文的精確得多。

某些社會學者認為,物化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因為這是不尊重別人。擁有能引起你情慾身體的人也是人類,你純把人類當成發泄情慾的工具,那就是沒把別人當人看,沒把別人當人看就是不尊重人,不尊重人就是不好的行為。

換句話說,反對物化的前題,是覺得我們應該尊重別人。我們不應該做的事,是不尊重別人。特別是那個人並不喜歡你對他的身體產生情慾時。

如果你打從一開始就不尊重別人,或者你的人生觀與平時的行為,都沒把尊重別人當成一回事的話,那老實說,物化與否根本不重要。比方說,如果你本來就是奴隸主,把奴隸當成自己的私產,那按馬克思主義者的說法,你本來就在物化別人了吧?或者你是個績效型僱主,只把員工當成零件,那也是物化。把自己的小孩,當成老年時供養自己的投資工具,就是物化小孩。那些想父母死好給自己遺產令自己發財的人,也是物化父母。

當你理解物化這概念的遠源,你就知道物化並不只有情慾,只是近代只關注情慾部分的物化,結果人們忘記了物化可以不指是僅指情慾。任何把人當工具而不尊重人的行為都是物化。而不尊重人才是重點,物化只是不尊重人的其中一種方式。

這也意味著,對於本來就是工具的東西,其實你是無法物化的,因為他本來就是物,不是人。比方說你拿錘子去當敲東西,這不是物化錘子,他本來就是拿來給你敲東西的。你使用保險套然後丟掉,也不是物化保險套,因為他本來就是用來給你丟掉的。

那麼「動漫」是否能被物化呢?基本上不能,動漫不是人類,而是一個虛構的創作物。你對動漫角色產生情慾,作品卻沒有能被傷害的感情。因此,你對動漫產生情慾是完全沒問題的,特別是一開始的創作目的就是滿足情慾的動漫,即是所謂的 H本,色情動畫之類的東西,滿足情慾是一種成就而不是一個問題。

可想而知,把按摩棒或者情趣娃娃當成發泄情慾的工具,也是完全沒問題的,這既沒有物化也沒有不尊重,這些東西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滿足情慾而存在的。

當然相信大部分用這個詞語的人,並不清楚物化的定義,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就只是看了某些人(多數是讀社會學的大學生),曾經用過物化這個詞語去指控人,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罵人或者批評別人的詞語。所以當自己想要批評或罵人時,就抄了這個詞語回去用。他們只知道這詞語有負面的意義,卻不知道詞語的意義。

這種情況本來就很常見,在網絡上多的是罵人不合邏輯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邏輯,罵人反智的人自己就在反智,很多人只想罵人並認知到那個詞語可以罵人,罵人就是用上。說的人沒有搞清楚,聽的人也不想搞清楚。物化是壞事,我不喜歡的人一定在做壞事,所以他物化了什麼,先射箭後畫靶。

如果我們回到物化的原初精神,那就是「應該尊重人」,那老實說,真的在意不想物化別人的人,是那些本來就很會尊重人的人。這些人尊重自己,尊重朋友,尊重大部分人,甚至尊重自己的敵人,就像西方小說的騎士一樣,誰說敵人不能被尊重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兩支軍隊在戰場上互相撕殺,但在聖誕節時卻走出戰壕一起慶祝;帝俄擊敗了瑞典戰俘時,看到他們的英勇奮戰,同意他們身為戰俘能夠佩劍,並在宴會中把瑞典國王稱之為自己的啟發者;空戰之王紅爵士死亡的一天,他的敵人們都為此默哀;普魯士的國王菲特力,一輩子跟奧地利的特蕾莎長期戰爭,可是卻說,我跟她戰爭,但我並不是她的敵人。在西方文明中,會承認自己敵人的強處與本事,而予以尊重。

日本有一首歌叫作「拔刀隊」,那首歌講的是西南戰爭,西鄉隆盛是敵人,可是歌詞卻是這樣的,「敵之大將者,為古今無雙的英雄,而他的跟隨者,為剽捍的決死之士」,沒有因為西鄉隆盛是政府的敵人,就把他說成是無能,懦弱,或者是小人,直接承認對方是英雄,而且是很難對付的強敵。然後你看看身邊一堆人,只要是不喜歡的人就不斷貶低,就看得到大家品位的差異。

如果你覺得尊重是很重要的事情。那麼你自然就會尊重別人,連敵人也可以予以尊重,那麼你不會因為對方是你的敵人,就亂扣對方帽子,用一些難聽的話貶低對方,或者給予對方一些根據不足的指控。自己也不很清楚一個詞語的意義,就拿去攻擊別人,這就是一種不尊重。

你不想不尊重人,才反對物化。若本來就不打算尊重人,甚至有意侮辱人,那物不物化又如何,難道罵句干你娘有比較高級,比較尊重嗎?如果本來的意思就是侮辱人,物化對方也是好的方法。

當然我知道,在中華文明中,可能根本沒有什麼尊重的概念,在中華文明中,流行的是自己人就無限護短,是敵人就往死里打無限貶低。所以他是自己缺點就會看不到,是敵人的話什麼都是缺點。甚至多的人認為,只要你讚賞或欣賞你的敵人任何東西,你就是叛徒。比方說你反共能不能同時讚賞共產黨有能力呢?如果你反共,那你就一定要說共產黨無能,如果他有能力你還反什麼共,「你認同共產黨有能力,你甚至欣賞他們很多作為,但你跟他們就是立場不同」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這些人眼中只有敵我之分,甚至覺得只有正邪之分,而他們的一方就是正,敵人就是邪,對於所有敵人的態度就只有否定,鄙視,貶低,消滅,侮辱。要他們尊重人,根本就不可能,因為他們大概連尊重的意識與概念也沒有,更別說尊重異己與敵人了。

在不打算尊重別人的情況下,談物化這種觀念是多餘的。什麼物化異性?多的是根本就是不把所有別人當成人看,物化所有人。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4/194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