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老小孩和小屁孩

作者:

都說人老了,就像小孩,脾氣和行為,各方面都越來越像,但是,那也意味著,他們越來越老了

其實這個群體——老小孩,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往往我們更在乎小屁孩。我最近在思考,為什麼我們大多數時候做不到像對待小屁孩一樣對待他們呢?

比如同樣是問一些問題,你會耐心地給小屁孩講解,卻可能對老小孩們感到不耐煩。向內看,你內心或許覺得小孩子不懂,給他們講解很正常,而對於父母,你心裡有一些預設,‌‌「他們不是標榜吃的鹽比我們吃的米還多‌‌」、‌‌「他們其實都是懂的‌‌」、‌‌「他們怎麼可能不懂‌‌」等等,因此遇到他們問問題的時候才會不耐煩。

其實,這就是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帶來的偏見。其實我覺得既然知道了,還是要多清空自己內心的這種預設,將老小孩和小孩都同等對待,這樣自己也不會心裡遺憾或者留下什麼後悔的事。

最近有件不起眼的小事情,我還是有些感觸。本來是買了蠶寶寶要給小Z觀察和養護,但因為他去了姨姨家長住,所以這個照顧的工作就被老媽接管了。我確實也沒想到她這麼用心,每天都會拍視頻給我看蠶寶寶的變化,如果是換成小Z這樣做,那我肯定欣喜於他的成長,而老媽這樣做我反而內心覺得有些驚奇,但我想這可能就是她建立聯結的方式吧。

有時候和小Z在一起時,在所謂創造‌‌「共同回憶‌‌」時,我在想自己小時候父母會以什麼不同的方式在做著類似創造回憶的事情。現在我們隨時和孩子合影,拍視頻留念,記錄孩子的成長,但是也會忽略了其實我們也可以與父母一起合照,拍一些關於他們的視頻,創造新的回憶。

自己到目前和父母的聯結程度如何,我覺得很簡單的檢驗方式,就是翻一下自己的手機相冊,與父母的合照,視頻有多少?還有個方式,就是把近期或者前段時間跟孩子在做的事情中的主角,從小屁孩替換成老小孩,思考下同樣也有在做的有哪些事,或者你是否還願意跟父母做這些簡單的事。

很遺憾,我自己做得並不好,在接近而立之年,我的父母依舊像對待童年的我那般記掛和對待我,我在想是否等小Z到了而立之年,自己也會如此對他,到那時,孩子是如何回應,自己是什麼感受。

想想此刻知道了這些,雖然有些內疚,但可幸的是我知道了,時間也依舊允許我像對小屁孩般對待這兩位老小孩。怎麼做呢,先從更多地回應他們的需求,更主動去挖掘他們的需要開始吧。

近期一個事讓我深深反思,起因於2個事件,與小Z有關。

一個是他洗完澡了一直在跑跑跳跳,另一個是讓他去刷牙一直磨磨蹭蹭。事件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我發怒了,訓斥了幾句,語氣有點嚴肅,他的反應著實讓我有些錯愕,楞在原地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我意識到,我和他的聯結斷裂了。

聯結,我理解是一種親密關係的連接紐帶,而聯結斷裂意味著這段親密關係出現了問題,使得聯結的各方都感到不舒服,無所適從。

其實聯結斷裂,這種情況應該很常見,當意見不合時,孩子可能不聽使喚,甚至與父母爭吵、冷戰等。面對一些日常問題,我們可能更多地是以訓斥或者放狠話責備他們(就像我那晚一樣),而孩子可能就是把調皮搗蛋加劇,故意搞得一地雞毛。

在聯結斷開後,我們很少意識到要去修復和重建,我在想一些關係越來越惡劣的原因,會否就是忽視了修復這一環節。重建聯結需要有人行動,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可以,只是有時候,孩子不懂得去表達他想要重建聯結的需求,因此我建議還是大人要主動一點。

其實,如果是因為我們大人導致聯結斷裂的話,大可以大方地向孩子道歉,不必在意身份問題,應該把重建聯結放在首位。小孩子有時一些反常行為,其實是他在尋求重建聯結,只是他無法用清晰的方式直接表達。

雖然聯結斷裂的後果不太樂觀,但我們的目標並不是避免聯結斷裂——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去儘早察覺聯結斷裂,並儘快修復。

從這次事件中,我意識到對孩子的很多行為不要一下子就得出結論並作出反應,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有時候我過於嚴肅,依賴成人世界的方式解決與孩子的問題,比如說教,訓斥等形式,往往不起作用。

這次反思後,我總覺得其實遇到事情,嘗試向內看,看這件事對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變化,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小Z跑跳和刷牙磨蹭的行為,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想了下,其實不就是怕麻煩需要多洗一個澡和推遲睡覺時間而已,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因此更多的直面內心感受或許能讓我更有耐心更能共情。

我和小Z在昨晚回顧了一下那天的這兩件事,我向他道了歉,他擁抱了我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左岸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5/194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