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磨蹭千萬別催,這麼做比「催」有用100倍

隨著高考放榜,有關學霸們的各種採訪也上了熱搜。

傳授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但不拖延的習慣卻無一例外的相似。

很多網友感慨,別的不說,光「不拖延」這一點,自家孩子就做不到。

也有人說,對於孩子做事「拖拉」的習慣,想起就頭疼。

面對這個問題,大部分家長擅長用「催」來解決。

可哪怕你把嗓子吼「冒煙」,拖拉的孩子依然「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家長自己生氣,效果還不好。

要讓孩子更自覺,比起著急地催促,了解深層次原因,制定可行的辦法,也許更能事半功倍。

時刻催促,孩子麻木

「快點,快點,快點!你又在幹什麼?要遲到了!」

早上還沒出門,我就聽見鄰居催促孩子的聲音。

之前閒聊時,鄰居就常和人抱怨:「這孩子哪兒都好,就是做事拖拉,也不知隨了誰。」

有時幾個孩子一起做作業,他不是要喝水,就是玩尺子、摸橡皮,不少東西都「雨露均沾」一遍,唯獨作業遲遲不動筆。

此情此景,著實讓鄰居頭疼,但這並非個例。

在一檔教育類節目中,一位父親也吐槽過自家兒子做事「慢」的毛病。

一次,一家人打算去旅遊,說好孩子打包行李。

可幾小時過去了,孩子行李沒收拾好,還不時停下來玩玩具。

氣得爸爸放狠話;「如果今晚不收拾好,明早我就把這些東西全扔了!」

可見,在拖沓的孩子面前,再有耐心的父母也難保持情緒穩定,只能使用強硬手段。

可一催再催,不但不能讓孩子提高效率,反而會讓他們越發「麻木」,變得表面敷衍,實則無任何改變。

因此,想幫助孩子改掉「拖沓」的毛病,了解背後的真實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磨蹭」,原因和你想得不一樣

北大教授魏坤琳曾說:「孩子磨蹭,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的確,我們應該多方面了解孩子,也許真正的原因和你想的不一樣。

(1)身體原因

我的孩子早上起床,總要在床上「呆愣」10多分鐘,才開始穿衣服。

做其它事時,動作也慢慢悠悠,看上去很「懶」。

但事實上,他的「懶」並不是故意為之,而是體弱所致。

由於小時候生過病,以致他飲食狀況不佳,體形瘦弱,說話聲音也不是很大。

這種情況下,他很難和其他小孩一樣「雷厲風行」。

由此可見,孩子們的外在表現,也是身體狀況呈現的結果。

但遺憾的是,父母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僅去深究孩子的態度問題。

事實上,身心本是一體。

比如,孩子動作「慢」,可能是內體無力;

吃飯拖拉,可能是便秘、積食,或接觸的藥物引起的身體反應;

作業磨蹭,有可能是缺覺犯困。

為人父母,遇到孩子「拖拉」的問題,先排除其身體問題,再考慮其它。

身體好了,執行力自然也會有所改善。

(2)沒有時間概念

生活中,總會有父母把這幾句口頭禪掛在嘴邊:」給你5分鐘,馬上吃完!」

「都幾點了,還在磨蹭?」

「你到底還要多長時間才能出門?」

這本是為了驅使孩子做事更有效率,但用時間的「緊迫感」敦促孩子,往往會事與願違。

原因在於,三觀尚未成熟的他們對時間概念無感。

認知心理學上「時間知覺」也指出: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無法感知時間的長度,和事情的順序性。

而用「時間緊迫」給孩子施壓,最終只會淪為無效溝通。

(3)對要做的事缺乏自驅力

有不少孩子行事拖沓,但也不乏有孩子從小就高度自律。

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距呢?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這本書給出了答案:人需要「掌控感」,「掌控感」才能滋養出內驅力。

曾在小紅書上看過一位網友分享他女兒學輪式溜冰的經歷:

女兒愛好輪式溜冰,水平一般,但樂此不疲。

碰巧小區附近有培訓班,他就讓孩子去體驗一節課。

結果下課後,女兒告訴媽媽:「再也不想上輪式溜冰課了。」

問及原因,才發現,整節課,老師只是讓孩子們練習,而由於重複練習的原因,輪式溜冰的有趣之處,相關體育文化,卻絲毫未提。

因此,長時間的重複動作,讓孩子上課的動力全無。

孩子也開始對輪式溜冰產生牴觸情緒,而對訓練失去耐心。

可見,孩子出現拖沓表現時,不一定是有意為之,也許是因為興致不高。

家長懂得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遠比糾錯更重要。

多樣化引導方式,好過催促打罵

(1)設定時間,自擔後果

有人說,教育孩子只需要定「框架」,裡面怎麼設計,是孩子的事。

教會孩子看時間,規劃時間,就是這樣一個「框架」。

想起一位博主分享的育兒經驗,受益匪淺。

她在家裡的每個房間掛上時鐘,每次限制孩子玩耍時間時,就會指著鐘錶說:「我們只有10分鐘做這件事,10分鐘就是這根長針從『6』走到『8』。」

用此方法,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清晰的時間概念,而不會為了玩和父母「討價還價」。

等孩子有了「時間覺知」,就可以「放權」,讓他們自己安排每天的任務。

正如心理學教授賀嶺峰說的那樣:「家長得給孩子決策權,但孩子必須承擔決策的後果。」

比如,讓孩子自行規劃時間與任務,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長此以往,孩子的目標會更清晰,做事也更有條理,「拖延」的情況自然會減少。

(2)榜樣的力量,效率加倍

高考學子朱洪江,一直以北大「韋神」為榜樣,自此立志考北大,最終取得了702分的好成績。

太空人桂海潮,從小把楊利偉當作努力目標,因此勤勤懇懇努力,終於成為了優秀的太空飛行員;

蝶泳奧運冠軍斯庫林,兒時榜樣是世界冠軍菲爾普斯,因此愛上游泳,最終在里約奧運會上與偶像有了「交戰」機會。

可見,「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身為父母,學會利用「榜樣效應」來鼓勵孩子,也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3)小進步大誇獎,沒進步不懲罰

在行為心理學中,「獎勵」是對行為的「正強化」,而「懲罰」卻是負強化。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大人越「吼」,孩子越「慢」。

要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做法就是:小進步大誇獎,沒進步不懲罰。

比如,孩子往常吃飯要「三催四請」,但某天卻主動在用餐時間上桌。

這時,認真表揚孩子,給他實質性的獎勵,尤為重要。

即便之後他又恢復原樣,也不必著急,不吼不罵,繼續鼓勵。

直到下次,再出現不「拖延」的情況,再次認真表揚,給予獎勵。

如此反覆,你會發現,孩子做事的效率正不斷提高,而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愈加親近。

《星之宇教育》這本書中說:「孩子是一粒種子,放碗裡,長成豆芽;放盆里,長成盆栽;植入土壤,則長成參天大樹。」

孩子是否能養成高效的好習慣,關鍵在於父母能否用對方法。

畢竟,孩子就像橡皮泥,最終變成什麼樣,主要是看成年人如何「捏」。

而作為家長,要「看見」孩子的「缺乏」,多包容,少打罵;多激勵,少催促。

他們才能不「磨」不「拖」,為將來迎接未知的挑戰,做好準備。

願你的孩子領歲月教誨,自律自強,明事理,懂進退,不負眾望,百鍊成鋼。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19/194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