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品現於事,心藏於身。」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在於處理事情的能力,更在於面對問題時的心態。
沉著冷靜多一些,困難就少一些;眼光胸懷大一點,事情就小一點。
人這一生,所謂修行,其實都是修心。
先改變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才能改變你人生的高度。
01
難事不抱怨
愛發牢騷的人,大多命途多舛,人生坎坷。
無緣無故抱怨上天,上天一定不會允許;無緣無故地埋怨別人,別人也不會服氣。
喜歡抱怨發牢騷的人,人生路會越走越不順。
《荀子》裡寫道: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抱怨別人,懂得天命的人,不會抱怨上天;抱怨別人,窮途末路,抱怨上天,沒有志氣。
自己錯了,卻反過來責怪別人,這不是很荒謬嗎?
遇事愛抱怨,總以為命運不公,遇人不淑,懷才不遇,其實是自己意志薄弱,不能面對現實,也缺少對周圍世界的溫情與善意。
越愛抱怨,生活就越糟糕。幸運的人從不抱怨,抱怨的人總是不幸。
抱怨,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與其抱怨,不如改變。
02
爛事不糾纏
人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不順心的事,不愉快的人,如果一味糾纏,不僅搭進去心情,還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遇到爛事不糾纏,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
韓信在受到屠夫的挑釁時,選擇忍受著巨大的侮辱,從屠夫胯下跨過。
這才有了之後的拜將封侯,破齊滅項,走上人生巔峰。
不糾纏不是懦弱,而是放下。
漫畫家幾米曾說:
「不要在一件彆扭的事上糾纏太久。糾纏久了,你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神傷,會心碎。
實際上,到最後,你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我們無法左右事情的發展,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
對已經發生的壞事,看開點;對沒法改變的破事,看淡點。
人生苦短,不和爛人爛事糾纏,揮揮衣袖,繼續上路,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睿智。
先改變自己看事情的態度,才能改變人生的高度。
保持比生活高一點的心態,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更美的風景。
03
無事多讀書
楊絳曾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
閱讀,是治癒一切的良藥,那些讀過書,都會融化在血液里,轉化成氣質的一部分。
錢鍾書家中沒有錄影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話。
多的只有那一排排的書架,錢鍾書的太太楊絳就在一旁安安靜靜地看書。
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
知乎上有位網友講過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她去面試一份心儀已久的工作,哪曾想面試官為了考驗她的綜合素質,跳過工作上的專業知識,跟她閒聊了起來。
問她平時都看什麼書,喜歡哪位作家。
平時不看書的她,一下子就被問懵了,趕忙敷衍了幾句,說了幾本市場上的暢銷書。慌亂之際,還把書名和作者張冠李戴了。
聊到中途,對方講了一個笑話,這個笑話引用了一個歷史典故,可她壓根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笑點在哪裡,只能在旁邊擠出一絲尷尬的笑容。
那次面試的打擊過後,她才領悟到讀書的重要性。
此後的日子裡,只要有閒暇時間,她就堅持閱讀。
有一次,她跟伴侶吵架,氣得連續好幾個晚上沒睡好。
直到她讀到一本關於親密關係的書,書中一段關於夫妻關係的解讀,讓她豁然開朗,想明白了很多事。
氣消了,心情好了,整個人也舒爽了。
當她發現讀書治癒了她生活里的許多不幸時,她才意識到,原來以前自己活得痛苦,過得糟糕,就是因為讀書太少了。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誰的生活不煩惱,唯讀書是解藥。
讀書的意義,不僅是生活的避難所。
那些看不懂的事,參不透的道理,走不出的困局,人生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
人生的成與敗,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決定的,學會改變,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
「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於人的本身。」
人活著最有價值的事,就是還能不斷改變,看見自己慢慢變好。
從現在開始,難事不抱怨,爛事不糾纏,無事多讀書。
你終能擺脫生活的煩惱,真正活得從容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