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條新聞,說是山東省政府發文,要求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
去當地政務服務平台確認了一下,發現果有此事,不過在洋洋灑灑長達40條、多達6000字的政策措施中,「帶薪休假」的相關內容排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位置,僅有短短20字,只占該條措施完整內容的15分之一左右,不仔細找還真發現不了。
而對比整則通知,這條措施所占的比重之小,使其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給人的感覺就是順口一提罷了,既沒有具體的落實細則,也沒有相應的懲罰制度。
因此,很多人並不看好這項措施能夠落實到位,知乎用戶「信息對抗」說,「關於帶薪休假,從中央到地方,都提了不下800遍了,再說還有啥意思」「靠發文件落實,這種叫雲落實,雲落下來變成水,所以雲落實的東西一般都很水。」
在山東政務服務平台輸入關鍵詞「帶薪休假」,能檢索出最早關於落實「帶薪休假」政策的通知是在2009年,之後幾乎每隔一兩年,便會有相關的通知或意見出台,但十多年過去了,「帶薪休假」依然只有陪跑的份兒。
就像完成年度任務一樣,例行公事——提不提是我的事,但執不執行就與我無關了。也難怪人們對此類政策嗤之以鼻了。
不過,也有對此持積極態度的,比如前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他認為「好得很,這是山東提振擴大消費若干政策措施中的一項」「是對社會進步的夯實」「執行勞動法、尊重員工的休息權利,是社會主義社會良好運轉非常重要的應有題中之意,讓廣大勞動者休息好,享受好他們的應有權利,這是一種根本的高尚。」
這番道理很難讓人不認同,但問題是,勞動法「落實」了這麼多年還沒著地,大家都是見證者,胡錫進到底要失憶到什麼程度才能露出這一副初見的外賓模樣,還是說每逢此刻都要咔了重演一遍?
除了發布相關政策時的敷衍態度讓人厭煩,落實這些政策的目的也令人難以接受。
關於此,原文是這麼說的: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彈性作息,促進假日消費。
「促進假日消費」這六個字足夠扎眼,換句話說就是,之所以推動帶薪休假等制度的建立,並非是為了嚴格遵守勞動法,也不是為了保護人們作為勞動者應得的權利以及尊嚴,而是想讓大家花錢。
這雖然在客觀上能一定程度達到相同的效果,但本末倒置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一旦消費回暖,目的達到,是不是就能隨時廢棄這些政策,收回勞動者的權利,或者說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消費不足,是不是意味著勞動者永遠無法得到這些權利?
這也是很多人難以接受的原因所在。
當然,如果從經濟的角度看,這麼說似乎也沒什麼問題,畢竟還有不少人覺得為了保經濟,國內目前最好連勞動法都不要落實。
但光靠施加外部力量就能刺激消費了嗎?顯然不是的。
中國經濟內需不足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哪怕放眼全球,中國人均消費水平也是相對偏低的,可沒人會覺得這是因為呼籲大家消費的聲音太小了或是助商惠民的消費券發放的太少了。
你問別人為什麼不消費,他大抵會說「沒錢」,哪怕他手中其實是有錢的,他也會說「不敢花」。收入低、開支大、抗風險能力差導致這麼多年來,存錢依然是中國人獲得安全感的最佳方式。
試問,有錢誰不願意消費?連三歲小孩都知道高級巧克力要比廉價水果糖好吃。
然而這般眾所周知的道理卻像一層透明的窗戶紙,遲遲沒有被捅破,至今還停留在嘴炮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