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許家印這輩子值了 還是普通人扛下了所有

—中國房地產危機持續延燒 恆大復牌首日暴跌近九成

   

恆大地產公司早就崩了,早就土崩瓦解了,只有恆大保交樓公司。

恆大在8月28日的復牌具有模版式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資不抵債的恆大依然「崩而不潰」,依然在營運,這本身就是一個小小的「奇蹟」。

一段時間以來,無論是中東土豪急救恆大汽車,還是許家印可能離婚的傳聞,又或者恆大物業134億存款消失信息被披露,最終劍指的結果之一就是恆大復牌。

恆大在8月28日港股收盤時暴跌了78.79%,市值只有46.22億港元,股價為0.35港元。

明知道要暴跌,恆大為什麼要復牌?

因為,恆大距離摘牌退市只剩26天,如果摘牌退市,場面更難看,後果更難以預測。

所以,一切該來的都來了,然後,復牌暴跌。 01恆大的每一步都是「保交樓」 恆大的命運給所有的大開發商打了一個樣,恆大的命運,此時此刻當然不是許家印說了算。

碧桂園的楊氏父女看完這盤棋恐怕心情也很複雜,雖然,碧桂園的市值在港股還有200多億。

恆大當下的每一步都是被允許的,你聽懂我這句話沒有?包括恆大在美國申請債權人保護。旨在保護其美國資產免受債權人的影響,同時在其他地方進行重組交易。

恆大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是為了自救,儘量不要捅出更大的麻煩。其實,動輒幾百億、幾千億的虧損,這樣的鍋,別人也無法替恆大背。

韭菜在痛罵許家印,因為他們認為許的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隔離,他依然可以吃香喝辣,也許吧。

現在的重點是:恆大的下一步是什麼?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恆大的下一步和每一步都是「保交樓」。

過程中,無論出什麼么蛾子,離婚也罷,土豪幫忙也罷,申請破產保護也罷,終極目標都是保交樓。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恆大地產公司早就崩了,早就土崩瓦解了,只有恆大保交樓公司。

復牌是為了遵守港股市場的規矩,而且,此前披露數據,告知公眾虧了幾千億,乃至資不抵債,就是一步步在做公眾、債主、業主的心理建設。

不要奢望太多,不要要求太高,處理結果差不多就行了。

最重要的是穩住局面,不要出太多拉橫幅事件。

從恆大的公開數據來看,在營運資金方面,除了日常經營銷售,公司目前的營運資金來源主要為各地政府提供的抒困資金借款、項目處置收入、存量的監管資金以及日常經營銷售收入等。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國恆大總資產約為人民幣1.74萬億元,但總負債仍然高達23882億元,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態。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確實在和恆大共患難,努力維持一個局面,當然,各個地方的努力程度不一樣。

目前來看,恆大交樓的數據會繼續上升,不排除未來絕大部分樓盤都可以順利交樓,因為不是恆大一個公司在努力,但這只是我個人的美好推測。

當然,這種推測也是基於中國現實的狀況。

沒有什麼比穩定更重要的。

恆大完成保交樓的使命之後,許家印和恆大的命運是什麼? 

02

它們的錢可能永遠要不回來了 與老許心有戚戚焉的是碧桂園的老楊和小楊。

碧桂園是很聰明的,公開表態了,「碧桂園帳面資金僅能滿足保交樓」。

這句話讓碧桂園的供應商、債主們如五雷轟頂,但是,碧桂園很清楚最惹不起的是誰,所以,它一定要保交樓,至少是表態要保交樓。

這等於是說供應商和債主們,你們慢慢等,我儘量籌錢還給你們,至於能不能籌到,真的要看天時地利,房子賣不動,我也沒辦法。

碧桂園和恆大一樣,但底線還是守住了——「保交樓」。

其餘地產商參考恆大和碧桂園的模版,應該知道怎麼做人做事了。

再說大一點,絕大多數的民營地產公司都進入了「新階段」,這個階段就三個字「保交樓」。

優等生龍湖可以提前還債,但只有一個龍湖,而且龍湖也超級謹慎,偶爾拿塊地,守住一個基本營運盤就好了,佛系工作。這年月,不佛系不行了。

頻頻拿地的城投、地鐵在今年上半年是各地政府的財神菩薩,即便如此,今年1-7月,全國賣地收入22875億元,同比下降19.1%。

下半年,還要繼續加油啊。

接下來幾年,對於買了新房的普通人來說,不爆雷,能收樓,基本就是個人年度大喜事。

下半年,催債仍將繼續是各行各業的主旋律,地方政府在報紙上發催債公告,個人、公司通過打官司催債也是常見情形。

守住基本盤,守住現金流的才是王者,才能熬下去。

只是可憐了某些地產公司的供應商,它們的錢可能永遠要不回來了。所謂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沒有人比它們體會更深。

告別一個地產狂飆的時代,進入一個需要佛繫心態的階段,一切不過如此。

許家印這輩子確實值了,最終還是普通人承擔了所有。

中國房地產危機持續延燒 恆大復牌首日暴跌近九成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抱朴財經 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829/194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