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2019年6月28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大阪舉行的20國集團首腦峰會。
有消息顯示,繼俄羅斯總統普京之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或也將缺席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有學者認為,習近平此舉可能是因為支持俄羅斯而深怕在國際場合遭到孤立,損傷面子。
二十國集團峰會今年由輪值國印度主辦,9月9日和10日兩天在新德里召開。印度外交部28日表示,印度總理莫迪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後,轉達了普京無法出席的消息。俄羅斯將由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代表出席。
路透社引述兩名印度官員、一名駐中國外交官和一名 G20工作人員的消息披露,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可能缺席,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替出席。
截至目前,中國和印度官方尚未就此表態。而中共外交部1日只宣布,李強將代表出席5日至8日在印尼舉行的東協峰會。
美國總統拜登31日被問到是否希望習近平訪印的問題,拜登回應說:「答案是,我希望他出席。」
台灣研究印太區域安全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林柏州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分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世界分化為支持和反對俄羅斯的兩大陣營:「G20的成員國以歐美為主,參與國家大多數也都參與制裁俄羅斯,在聯合國相關投票上多數支持制裁俄羅斯。中國可能在那場合(G20)會有被孤立的感覺。他(習近平)也怕領袖之間外交互動上,不是中國想要的那種形象,他當然不會出席。」
二十國集團峰會今年由輪值國印度主辦,9月9日和10日兩天在新德里召開。(法新社圖片)
台學者:中國在金磚角色已弱化何況G20是美國主場
G20成員包括歐洲聯盟,美、加、法、英、德、意、日、韓、墨、俄、澳、中、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南非。
林柏州說,G20以歐美為主,包括七大工業國、新興國家、澳大利亞等,不比習近平日前赴南非出席的金磚五國峰會規模小。中國外交優勢在非洲、中南美洲和太平洋島國。
台灣的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林廷輝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表示,習近平會認為,這一年美國更加強化對中國的打壓力道,他到現場也沒法對美方承諾什麼,或依照美國的願望建構美中關係,與其這樣乾脆不去。
去年,普京就缺席印尼主辦的G20。當時,拜登和習近平在 G20峰會場邊碰面,並表示願意就一系列問題合作。但今年初,美國領空發現中國高空偵察氣球後,美中關係緊張。近來,美國國務卿、財長、氣候特使、商務部長等高官接連訪中,美中關係回暖。外界預期在G20峰會有「拜習會」,促使美中關係解凍,但如今出現變數。
林廷輝說:「金磚五國是中國可掌控的,但二十國峰會太多偏向親美陣營。他以為不去對他利益最大,順便以此作籌碼。APEC年底峰會,美國已看到中國有可能不出席。如果APEC習不去,會不會是運用這次的機會跟美國叫價?」
「拜習會」在APEC生變?
林柏州表示,去年在峇里島,「拜習會」可說初步達成美中要持續保持戰略接觸共識。11月將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爆出香港特首李家超遭美制裁被拒絕出席會議。外界認為,此舉連帶會影響到習近平赴美出席的意願,APEC外的「拜習會」充滿不確定因素。
林柏州說:「對拜登來講,如果能夠利用既有的國際外交場合繼續接觸當然是最好的,對他本身來講壓力最小。之前美國已邀請法國、日本、韓國等元首持續性訪美,談戰略安全;如果又邀請中國,會釋放給外界奇怪、錯亂的訊息。因此,就用既有場合跟中國的領導人接觸,也對拜登主張美中競爭但不會走向衝突是好的。」
習近平缺席突顯中印矛盾
美國財政部31日表示,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將參與G20領袖峰會,這是她10個月來第4度訪問印度。葉倫去年11月曾形容印度是「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是美國投資和供應鏈替代中國的角色。
林柏州分析,普京不出席G20主要有三個原因:「外交場合上,他擔心被孤立,因為他是破壞整個戰後國際秩序的反面國家角色,加上他已被國際刑警組織通緝。就人身安全來講,他怕被暗殺,所以不會離開俄羅斯太遠。」
另有分析認為,習近平不出席G20與中國政府最近發布2023年版標準地圖,將台灣、南海諸島、中印爭議領土均納入,而引發台灣、印度、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不滿及抗議有關。此外,習近平上周在南非金磚五國峰會的角色出現弱化跡象,被爆出精神狀況不佳、缺席論壇、隨從被擋等狀況。
對此林柏州說,中方持續對國際釋放在既有國際秩序進行挑戰或修正路徑等外交攻勢,加深了中國具有威脅及破壞性的形象。
另有外界分析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缺席 G20高峰會,否則將是其首次缺席這一重要會議,也會凸顯中印兩國關係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