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5和iPhone15 Pro系列正式亮相,「超大杯」的核心晶片A17 Pro成為今年的亮點之一。
A17Pro採用了台積電最新的3nm工藝(N3)製造,電晶體數量達到190億,這是台積電3nm工藝首次應用在頂尖晶片上,而3nm工藝將比5nm工藝的電晶體密度多70%、同等功耗下速度可提升15%,或者同等速度下功耗降低30%。
根據台積電的資料,其3nm節點可以分為N3B、N3E、N3P、N3X等,這裡的N3B也就是N3,而之所以做了這麼多拆分,是因為台積電在不同的技術指標上進行了對應的優化。
圖為台積電工藝節點路線圖
儘管A17Pro首發了N3工藝,但是它的誕生並非一帆風順,首先是延期。有消息稱蘋果原計劃是在A16上導入這一節點,換句話說N3首發整整晚了一年。
另外,一度有消息稱蘋果一度計劃放棄N3,理由是其能效不達標,而台積電也有意放棄,猜測的理由是缺少核心客戶,而事實也是如此,包括像AMD、英偉達、聯發科這些企業,也確實都轉向了N3E。
更為反常的是,就在新iPhone發布前,一則台積電和蘋果簽訂的「對賭」協議將台積電推向了輿論的焦點。
協議規定,未來一年台積電3nm將只為蘋果專用,如果生產的晶片中有不良的廢片,將不再按業界慣例由客戶(即蘋果)埋單,而是由台積電自己消化。據估計,僅僅這一項就能為蘋果節省幾十億美元的額外費用。
這次台積電的讓步很不尋常,因為蘋果將獨占目前最先進的台積電的3nm工藝長達一年的時間,這將讓蘋果的產品更有競爭力。為何台積電肯打破慣例為蘋果做出如此大的讓步呢?
台積電為蘋果代工生產晶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蘋果將iPhone6上的A8自研晶片交給台積電代工。
彼時,蘋果也在三星代工生產晶片,但因為雙方的智慧型手機競爭、供應鏈安全等諸多原因,蘋果將越來越多的晶片交給台積電生產。現在,蘋果所有的晶片都由台積電代工,並成為了台積電最大的客戶。
今年6月,蘋果在發布頭顯Vision Pro的同時發布了兩款高性能的晶片M2 max和M2ultra,採用台積電增強型5nm工藝製造。而更早的M1系列晶片也是由台積電(標準5nm工藝)加工。
近10年的磨合,從手機擴展到最前沿的XR設備,兩家公司已經深度綁定,難以分割。
01「廢片」與260億元的難題
而此次台積電為蘋果打破慣例的做法,讓業界深感意外。有人說台積電已被蘋果精準「拿捏」:如果不簽這個協議,有可能失去這家占台積電營收1/4的大客戶的訂單,沒有哪個客戶會像蘋果那樣能對頂尖晶片下如此大的訂單。而如果簽了,A17Pro晶片將成為台積電自己手中的「燙手山芋」!
A17 Pro對比 A16,來源:網絡
接下來我們會重點的講一講為什麼A17 Pro會成為「燙手的山芋」,台積電又將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要回到半導體製造業的一個基本概念:良率,即一整片加工出來的晶圓上能正常工作的晶片的占比。一塊晶圓片上可以同時製造數百顆同樣的裸晶片,之後將晶圓片上的裸晶片切割開來,封裝後安裝到電子產品上。
根據業界慣例,晶圓上的不良晶片將由客戶買單,製造廠並不承擔這筆費用。但客戶也並非完全承擔損失,因為有些不良晶片並非完全壞掉了,而只是無法發揮100%的設計性能。只需降低晶片工作頻率,其中一部分不良晶片還是可以在低端產品上繼續使用的,這樣客戶也會挽回一部分損失。
一般來說,半導體製造業在加工成熟工藝時,良率能達到99%以上。業內有消息稱,這次台積電為蘋果iPhone15製造的A17Pro晶片良率很低,僅達到了70-80%,換句話說,台積電要為20%-30%的不良晶片買單,我們可以大概算一筆帳,看看台積電要花費多少冤枉錢。
每片3nm晶圓大約3萬美元,不良率按較低的20%計算,每月加工5萬片12寸晶圓,那麼12個月台積電要為此額外支出費用就是3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0億元),這筆錢占了2022年台積電利潤341億美元的10.6%。
如果上述計算符合實際情況,那麼如果要扭轉這種「巨虧」的局面,台積電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良率。
02良率問題「扼殺」貝爾實驗室
良率不僅決定台積電這一家企業盈虧,也決定了晶片行業能否按照摩爾定律預測的節奏前進,甚至決定了晶片是否能發明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最有可能發明晶片的機構是貝爾實驗室,它勢力雄厚,人才濟濟,更重要的是,它擁有發明晶片技術所需的幾乎全部基礎技術(矽電晶體、光刻、擴散技術、矽晶圓拉伸與提純等),但卻完美地錯過了這一載入史冊的重大發明,而將晶片的發明拱手讓給了當時兩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
何以至此?從中作梗的,正是良率。
貝爾實驗室當時的研發主管莫頓認為,如果將眾多電晶體集成起來,那麼整體的良率將是每個電晶體良率的乘積。假設一個電晶體的良率是99%,一顆晶片上有100個電晶體,晶片的整體良率將是100個99%的乘積,即36%。
如果晶片上有500個電晶體,良率將降低到7/1000。晶片上有1000個電晶體呢?良率將再次降低到4/100000,幾乎等於0。這意味著,晶片規模越大,報廢的可能性也越大,就越虧本。
莫頓的同事坦嫩鮑姆也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你向晶片籃子裡放的雞蛋越多,就越有可能碰到一顆壞的蛋。」後來當大規模積體電路(LargeScale Integrated-circuits)興起時,莫頓嘲笑其為「大規模白痴」(Large Scale Idiot)。
莫頓的分析看似嚴密,但真的如此嗎?
早期影響晶片良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空氣中的灰塵。當微米尺寸的灰塵落到晶圓表面,就會讓當時微米級別的電晶體發生故障。莫頓認為灰塵是平均分布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可能有些區域沒有灰塵,那裡的良率可以達到100%。如果把灰塵顆粒比作射出的箭,將矽晶圓比作靶子,電晶體比作靶心,尺寸越小,被灰塵「擊中」的概率越低。由於灰塵可能較大,一次損壞多個電晶體,但它們同屬於一顆裸晶片,所以只有這一顆晶片被損壞,其他位置的晶片還是好的。這樣晶片的良率不是像莫頓估計的那樣接近於零。
03保護脆弱的矽晶圓
與莫頓的嚴密思維相反,那些「不信邪」的小公司德州儀器和仙童半導體等,不斷地探索提高晶片良率的方法。
早先,製造廠將晶片製造車間改成成無塵的超淨間,通過空氣過濾系統使得超淨間比醫院的手術室還要乾淨1000倍以上。而且,每個進入超淨間的人都要穿上嚴密的防護服(俗稱兔子服),從頭到腳遮擋起來,避免毛髮和汗液影響那些脆弱的矽晶圓。
還遠遠不夠,當前先進工藝車間,幾乎已經看不到操作員,只有機器人和機械臂在全自動地完成各項操作。
台積電超淨間的工程師,數據顯示碩士畢業生新入職年薪可達到45.5萬元
對良率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台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張忠謀早年加入德州儀器時,負責半導體製造業務,為IBM代工的電晶體,當時的良率只有2%-3%,而在張忠謀的操刀之下,這一良率提升至20%以上,超過客戶IBM自有產線。後來張忠謀回憶,自己「立了大功,被公司送到斯坦福念博士」,解決良率問題,應是其在德州儀器「大功」之一。
良率還關乎摩爾定律前進的節奏。如果電路設計師將電晶體尺寸設計得比摩爾定律預計得還要小,那麼晶圓廠加工困難,就會讓良率遭受打擊,讓成本飆升,蘋果的A17Pro,應該屬於這一類問題。
所以晶片更新換代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要符合成本最低的原則。可以這樣理解,良率決定了晶片的成本,而成本下降的速度決定了晶片更新換代的快慢,即摩爾定律的節奏。
當前,一整塊製成的晶圓已經高達數萬美元,良率稍有降低,就會急劇提升成本,所以業界對良率的追求變得更加急迫。
提高良率的一個新趨勢是採用更小的裸晶片。還是射箭的例子,如果將中10環靶心比作裸晶片,同樣的,裸晶片面積越小,被損害的概率也越小,小晶片技術(chiplet)應運而生——將一大塊裸晶片拆分成許多小晶片,讓每顆小晶片的面積更小,良率提高。然後再將許多小晶片在矽晶圓以及基板上封裝在一起,做出一塊更大的晶片。
今年6月蘋果發布的M2 Ultra就是用兩塊較小的M2Max晶片拼在一起,確切地說是用2.5D封裝技術實現的,所以也就有了「膠水晶片」的外號。
04台積電的生死之戰
2個月前,有消息稱台積電3nm工藝的良率僅為55%,最新消息是70-80%,這是一個不錯的進步。如果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台積電能繼續將良率提高到90%甚至95%以上,廢片帶來的成本問題就會大幅降低。
假設3nm的良率能提高到95%,那麼台積電需要額外支付的成本將從36億美元降低到9億美元。如果良率達到98%,那麼台積電的額外成本將被進一步壓縮到3.6億美元。
那樣的話,結論就會反轉,台積電由於良率提高而節省下來的30多億美元成本將不再是軟肋,而是鎧甲。
改善良率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符合正常的商業邏輯,但不能完全解釋台積電要替客戶埋單廢片的事情,所以也可以從整個行業的視角來台電的這一反常舉動。
一個信號是,三星於去年6月份正式宣布其已開始大規模生產基於3nmGAA製程工藝技術的晶片,作為對比,台積電的3nm,晚了一年,且用的還是FinFET工藝。
在不考慮三星良率的情況下,擺在蘋果等一眾客戶面前的3nm製造商的選擇,有兩個,三星和台積電,而台積電在先進工藝的代工上已經有了一家獨大的勢頭。此前,6月份,有傳言稱台積電已經和包括蘋果、英偉達這些核心客戶溝通,2024年開始漲價3%-6%不等,儘管台積電對此表示不予置評。
當初蘋果基於供應鏈安全,選擇台積電而放棄三星的動作,在時空變換之後,慢慢顯現出對調之勢,這個時候如果三星能夠拿出良率、產能都有保證的3nm解決方案,「去台積電化」就將成為定局。所以,當時行業里也有一個觀點,台積電和三星的3nm之爭,說的是「既分高下,也決生死」,這個是值得關注的。
所以,對於台積電來說,在3nm上守住蘋果這個客戶,也就等於守住了三星。
另外,也不要忘了英特爾,它手中的Intel3工藝也是2024年量產,號稱可以超過台積電的3nm,而它當年也被台積電「橫刀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