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萬里長城高度雖然只有7.8米,看似相當雞肋的防禦工事,其實背後有3大用途。(示意圖/達志影像)
萬里長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最早由秦始皇所建造,為了抵禦不同時期的塞北遊牧民族侵擾,歷代君主也紛紛投入修繕,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遣工匠,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擴建,才又有了現代人熟悉的明長城。不過長城高度只有7.8米,看似相當雞肋的防禦工事,究竟能攔住什麼?對此,大陸歷史學者曝光背後3大真實用途,分別為阻擋遊牧民族騎兵、預警以及防止走私。
大陸歷史學者紀連海指出,萬里長城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在山巒間綿延上萬里,雖然城牆高度僅有7.8米,但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夠馳騁沙場,靠的就是戰馬快速的機動性,有了長城的阻擋,戰馬勢必無法翻牆而過,換言之,長城攔的不是人,而是日行千里的戰馬。
其次是長城大多依山而建,且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在制高點增建一座烽火台,除了傳遞情報,還有預警作用,能在第一時間發現敵人動向,透過接連點燃的烽火台,迅速將戰情送達到千里之外。
最後則是防止走私,遊牧民族沒有鹽鐵、茶葉及其他珍稀物產,築起長城後,就必須依賴中原商人進行貿易,如此一來官方就有了談判的籌碼,還能從中跟商人收取高額賦稅,充實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