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共「軟性統戰」瞄準台灣「首來族」

—從「聊聊興趣」到「軟性統戰」的光譜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作者: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鎖定台灣青年的兩岸交流重新啟動,國台辦將這股趨勢定調為"大交流年",不只主題更軟、範圍更廣,也持續向下紮根。(設計/吳政達)

曾大秀流利客家話的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今年6月記者會上指出,未來將面向台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陸委會隨即在8月諮詢會議中以"中共『大交流年』對台青年學生交流策略與因應"為題進行討論。顯示COVID-19疫情解禁、兩岸重啟交流後,中國對台灣青年的強大拉力已成為互動焦點。

《報導者》發現,在中國鎖定"首來族"台灣青年進行的首波交流里,主題變得比過去更加軟性,從文化、生活和興趣層面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並以優惠政策吸引台灣學生就學及就業;另外,這種交流也擴展到為台灣兒童及少年發聲的兒少代表上。"大交流年"里,"主題更軟、紮根更深"已成趨勢。

今年7月,台北市某高中一個近千人的家長群組裡,一則招攬學生前往中國交流的訊息引發諸多討論。這項針對高中生所舉辦的"華人青年大專暑期交流計劃",旨在鼓勵對音樂、文化與電競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到上海感受"真實產業環境",5天活動全程免費。

這則訊息很快引發論戰。群組裡,有家長認為不應該運用學生事務群組作為私人活動宣傳途徑,有人直批是對岸一貫的統戰操作方式;也有家長認為上海與台北是姐妹城市,不必以敏感的政治視角來看待單純文化交流。兩邊爭執不下,一位家長隨後點名活動主辦單位是僅成立一個多月的新公司,關於人身安全的爭論更讓雙方論戰火藥味十足。

實際上,類似的兩岸青年交流團存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只是過去3年隨著COVID-19疫情爆發而中斷。今年逐步解禁後,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項出團訊息再度散見於校園布告、學生社團、原民組織及各類社群媒體上。

6月,台灣大學、中正大學的社群平台交流版面上,就有不少學生轉發類似活動貼文,從10天的山西青年夏令營到7天的成都團,包含各種景點參訪、大學座談和文化交流,從免費到收費兼而有之,參與對象則都以學生為限。

"大交流年"向下紮根的兩岸攻防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強調,中方樂見並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讓更多台灣青年"首來族"成為"常來族"。圖為2023年4月12日,朱鳳蓮在記者會上回應記者提問。(路透社資料圖片)

針對這股重新點燃的交流潮,早在暑期開始前,中國國台辦就發布新聞稿高調宣示,未來一個月起將面向台灣青年舉辦多項交流活動。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直接將目標鎖定在台灣青年"首來族"身上:"中方樂見並支持兩岸青年加強交流互動,增進了解,深化友誼,讓更多台灣青年『首來族』成為『常來族』。我們也積極為台灣青年朋友提供更多機遇和平台,讓他們在大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中共官方的宣示,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於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直屬事業單位、國營媒體《中國新聞社》的報導中得到印證:"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開營,"首來族"約占三分之一",報導內寫明7月啟動的夏令營活動涵蓋大陸28個省分,將有1,000名台胞參加,其中首次來到的台灣青年約占三分之一。

面對中國如此積極發動新一波青年交流攻勢,台灣陸委會也持警戒態度,在8月召開的諮詢會議中討論"中共『大交流年』對台青年學生交流策略與因應",明顯將相關青年交流團定調為中國的統戰攻勢。

在以書面回復《報導者》訪問時,陸委會如此定調這波驟起的攻勢:"疫後陸方投入大量資源舉辦各項交流活動,以落地接待、補助機票等誘因,加強吸引台生赴陸交流,置入前往文化景點、交流基地參訪之政治行程,並安排與樣板台青對談,藉機營造兩岸血脈相連、同根同源之氣氛,宣傳在陸求學、發展之優勢,促使更多台灣青年融入中國大陸。"

到此一游,"首來族"心中在想什麼?

做為被中共官方鎖定的"首來族",並且成為"大交流年"里被中共官方大力宣傳的角色,台灣"首來族"學生心中有什麼感受?

《報導者》訪問了幾位在今年夏天陸續參與兩岸交流營隊的青年,其中剛滿18歲的曉青(化名)正猶豫大學的志向,在同學邀請下,倆人結伴前往其中一場為期7天的交流活動。

在曉青提供的行程表里,該次營隊規劃了長城、故宮等知名景點參訪,安排各種古城與石窟行程來體驗悠長的中國文化,也列出與當地大學的交流,每日行程表僅分為早、中、晚三個區段,行程相當軟性、鬆散。

抱持著對古蹟的興趣,單以行程來看,曉青認為她所參與的青年交流團調性相對溫和,應該沒有太政治化的困擾。為了再三確認,她提前向主辦單位索取活動細部流程,卻在出發前一刻才拿到行程表。

"可能是我們這個團的問題,很多地方都沒有去到,行程表只是參考,像一開始說是要去北京大學,結果後來變北京體育大學,"她無奈地說道。

即便如此,在與中國學生交流期間,曉青照樣與對方相互分享兩岸民情、食物與流行文化,沒有參雜太多政治話題。只是短時間的交流過後,往往會由聽講作結,由獲得殊榮的"台生"上場,對著台下數十名團員講述自己如何在中國得到好的發展機會、述說對中國的感謝,同時介紹各種中國對台灣的優惠政策,最後還會附帶幾句宣傳:打擊台獨思想,推動中華民族復興。(註:"台生"是指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即在中國就學成長的台灣人;"台青"則指原來在台灣成長求學,到了大學或研究所階段才到中國,以及畢業之後選擇到中國創業、工作的台灣青年。)

這種時候,曉青才感受到濃厚的政治意味:"我們就只是想要來旅遊,大家應該都很清楚,要參加的前提就是會被當成宣傳工具,但這是機票錢的代價,就當作是一個副作用吧。"

儘管有意忽略思想宣傳帶來的不適,她還是很難從這種套裝式行程中脫身,因為旅途里中國媒體總是亦步亦趨,遊覽車上也隨時有一名記者隨行,將活動側寫成為新聞。於是每到拍照的時刻,曉青會戴上帽子、墨鏡和口罩。

和曉青同行的,除了幾位準備升上大學的同齡學生外,還有幾位30多歲的研究生和未成年的高中生。將近20人的團隊在7天的行程中途,也被帶進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這樣的安排並未在公開行程表里曝光。

"到那之後我跟同學都不想逛,我也知道導遊想幹嘛,結果就是勸我們向中共看齊,"曉青說,至今她還清楚記得遍布整個展覽館的中國紅顏色、等身的領導人雕像、陳舊的革命文物、突飛猛進的經濟指數和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各式照片,"整棟建築就像神聖化他們的歷史,"她印象深刻。

某位身為首來族的台灣青年透露,在今年交流的行程里,他們被安排至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進行參訪,這本不在公開行程內。圖為2021年12月16日,民眾在該館內參觀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生平及思想展示。(路透社資料圖片)

另一名未成年"首來族"阿哲(化名)參與的是二線城市的10天旅遊。他告訴《報導者》,旅程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宣傳,例如一名在中國成長的台生多次被推舉登上媒體版面代替台灣學生發言,最後穿上漢服在小橋流水旁拍照,被記者描繪成台灣學生探尋祖國的旅程,報導也被中國統戰部轉發。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報導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928/195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