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汽車世界 > 正文

你為什麼開車慢?不是安全,而是膽小

很多新手在紅綠燈路口起步時都特別慢,有人說起步慢點安全,比如旁邊車道的車擋住視線了,盲區太大,假如盲區裡有搶黃燈的電動自行車呢?這時候肯定是誰起步快誰危險。

其實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因為「一味靠慢去避免事故」太被動了,遠不如主動躲避危險重要。

很多司機開車慢不一定是不會操作,更多的是因為膽小,害怕開快了發生各種危險。膽小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發現並規避路上那些潛在的危險,所以只能靠緩慢行駛,隨大流來緩解對潛在危險的恐懼心理。此時的慢真的代表安全嗎?肯定不是。老司機發現危險了,而且知道只能降低車速來規避,這時候的慢是為了安全。但新手由於害怕而畏手畏腳的開慢車這不是安全,純粹是缺乏安全感且很無助的體現。這時候的慢反而會引發更多的危險。

所以說想要提升車技,想要更安全,想要把車開得行雲流水且不出事故,那麼你要學會主動規避風險。

規避風險其實不難。假如現在讓你一路小跑從單位跑到家,不考慮體能的情況下我想這對你來說沒任何壓力吧?因為你天天走路,你知道如何去判斷危險,知道避開車輛行人。而開車也是一樣,只是車身寬一些,速度快一些,你需要考慮的東西多一些而已。

就拿紅綠燈路口起步來說,怎麼找潛在的風險呢?肯定是順著你接下來即將行駛的路線去找。

比如綠燈亮起後你要直行,那你就要先弄清楚你在哪個車道,通過路口後你應該駛入哪個對應的車道。這樣你就基本確定了行駛路線了。接下來就要確認一下綠燈亮起後這條路線上會有哪些潛在風險了。

比如你現在就是計程車司機,很明顯綠色區域就是你在綠燈亮起後的目標路線。這條路線上的潛在風險太多了,我把它們分為兩類:

第一類:直觀的風險,這是可以直接通過肉眼觀察到的危險

1、你車身兩側有沒有電動車、摩托車、行人。這個很好判斷,等紅燈時多觀察,多看後視鏡就行。

2、斑馬線兩側有沒有闖紅燈的,這個在綠燈即將亮起時左右充分觀察一下就能看到。另外還要注意,可能會有行人在你這邊綠燈亮起前幾秒鐘搶先通過人行道,也是靠時刻觀察路口情況來發現。所以說停車時儘量往前靠一點,車頭越靠前,你的盲區越小,越安全。

3、綠燈即將亮起時要看另一條路上有沒有搶黃燈通過的車輛和右轉的車輛,這是最危險的,因為搶黃燈的車速都比較高,一旦撞上後果都比較嚴重。而右轉車輛會和你一起進入對面路口,如果對方不懂得避讓直行車的話風險也很高,不過這也很好發現。

以上概括的不是特別全面,總之等紅燈的時候你的眼睛耳朵都要利用起來,充分篩選一切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

第二類:潛在的風險,看似和你無關,但特定情況下可能會影響你的安全

1、假如這個路口直行與左轉同時放行,那麼你就要考慮綠燈亮起時對面的左轉車會不會和你搶行了。

2、對面路邊如果有公共汽車站,那麼駛入對面路口後假如剛好有公共汽車停在那裡,那麼你就要留神公共汽車前面會不會突然出現行人。

3、對面路口變窄、路邊停有車,這可能會導致你旁邊車道的車輛突然變道,從而影響到你。

4、對面路邊有車剛停下,你要當心走到跟前它突然開門。或者對面路邊停著的車突然剎車燈或者倒車燈亮了,你要提防它可能準備進入主路了。

等你做完以上準備,那麼你對路況的把握就比較充分了,此時綠燈亮起,你就可以起步了。

如果你排第一位,那我的建議是儘量快一點起步,最好沒過路口就把其他車甩在後面(個人習慣問題,不是標準),這樣你的視線更開闊,更有利於觀察路況。而且把其他車輛甩在後面你會遠離路上最大的風險:機動車。畢竟與其他車並排進入對面路況的風險太多了,比如對面路口變窄,停有車,這都可能導致你旁邊的車突然變道,從而增加你的危險。

如果你旁邊的車起步比你快,那麼在通過路口之前最好不要超過它。

因為它遮擋了你大部分的視線,使你無法充分觀察路況,這時候貿然探頭出去是很危險的。此時我們就跟著它,比它慢半個車身,等過去路口後左右兩側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風險了,而且剛才通過的時候你已經把前方路況觀察的差不多了,此時就可以超越它們了。

如果你等紅燈時沒排在第一位,那麼起步時更要留神。這時候不僅要保持與前車的距離,而且要充分觀察前方路況,替其他車也操點心。這樣做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比如你發現你前車加速通過路口了,但很明顯右邊那條路上有輛車正在右轉也要進入對面路口,而且絲毫沒有減速讓行的意思,那你就要留神了,前車到跟前很可能來個急剎車,咱就別跟那麼近了,更不要跟著他盲目提速,不然容易追撞。此時我們甚至可以稍微點一下剎車,讓剎車燈亮一下,提醒後車別跟太近,避免別人追撞咱。

總之我認為開車心細是第一,技術是第二。只有心細,充分觀察好路況,把握好各種危險因素,你才能把控全局。而只是單純的車技好卻疏忽了觀察路況,那麼隨便一個意外情況都可能是司機無法靠技術去化解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愛車大家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03/196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