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或許是…「精神分裂了」的北京中考改革

國慶節前,有這樣一則新聞,讓很多家長都非常關注,尤其是帝都的家長群,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都在討論——那就是北京中考改革。

關於這次改革之後如何應試,有什麼新的刷分捷徑,這個可以交給我的海淀同行們去跟進,並不是我今天的討論範圍。其實在節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過這個事情。不過那時候還沒有想好要怎樣更準確地表達自己想吐的槽點。

而現在,我終於找到了比較確切的詞彙,那就是:這或許是一次精神分裂的教育改革嘗試。

所以本文談不上是多冷靜的教育行業分析,而是作為一個家長,以及多年的科普工作者,對於此次教改的個人嚴重不滿。

之所以我給此次改革一個精神分裂的評價,原因就是,它「改革」的項目雖然不少,力度也不小,但方向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

新華社對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的採訪中,他介紹新政策的作用是「引導教師從應試的教學回歸到素養的教學,讓孩子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科思維的培養,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身心健康、樂學愛學,全面發展。」

那我們看看具體的改革措施中,是否體現了「全面發展」的目標呢?

如果我們只看其中一部分,會覺得還真有這麼點意思,比如體育分數比例的提升,又比如道德與法治變成開卷考,還有物理實驗操作加入了中考成績。這些都有助於學生更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比起上面更引發震動的內容,則是中考成績不計入「小四門」,也就是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四門課,從中考計分科目中取消。

在現有的「看分錄取」的模式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這種變化的結果,其實很明顯。每個了解中國教育體制的家長都明白:從這時開始,這四門課在初中家長的心目中,就等於半死不活了(剩下那口氣是因為高考說不定還需要)。

對於要參加中考的考生和家長來說,他們是會拿原本複習小四門的時間拿去培養興趣,體驗人生,出門曬太陽;還是去刷分數更集中的語數外這些需要考試的主科上,變得更卷?

這好像並不難回答。

所以前幾天,北京市教委發言人在媒體直播答疑時,被問到的第一個就是「要不要把全部學習經歷都放在計分科目」。這當然是在乎中考分的學校和家長,最自然和主流的考量。

對這個問題,北京市教委發言人說的是,希望取消小四門計分之後,大家就有「更多時間」,「帶著興趣學、固化素養地學」。

哦,如果不計分不考試,那的確就有時間可以更有興趣學習。

那幹嘛語數外還計分呢?都別計分了,這樣孩子更可以憑興趣學習,不是更好。

可能是發言人自己也覺得「興趣說」有點太空,於是又給了一個需要繼續在初中努力學史地生化的理由是:你看,高中階段還要學哦,高考還要考哦,所以學生和家長還要認真對待史地生化哦。

最後,還是要用「考分」來當胡蘿蔔啊。

不過,北京教委發言人沒提到的是:就算是首善之都,北京的初中生也只有約一半會上高中、參加高考。那不上高中的學生,是不是就沒必要學史地生化了?

我們的義務教育只到初中,也是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更加重初中教育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讓中國的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能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學習那些對他們未來一生都重要的那些知識和技能,包括對人生有重要意義的歷史、地理、化學和生物。

如果真如北京教委所說,取消中考計分,可以讓孩子更好地出於興趣去學習小四門,那這麼好的招數,不是應該先用在應試重災區的語數外上麼?

做了這麼多年科普自媒體,看了那麼多社會熱點,我真的很擔心未來的中國年輕人,如果對歷史、地理、化學、生物變得更薄弱更陌生,這個社會會怎樣。

這次北京中考改革的內容,一方面他們努力加重了體育、實驗的分數,好像是想做到「全面發展」,但另一方面又取消了史地生化的分數,加大主科和副科之間的差異,似乎不想「全面發展」。所以對我來說,總覺得這可能有點「精神分裂」的了。

而我另外一個朋友,同樣也是學生家長,他對這次教改時給出的評價更嚇人。

他說:中考六門計分科目針對的是,能識字、會算數、看懂一些英文、有操作能力、身體素質要好,還要聽話。那北京義務教育的目標,感覺是為了給富士康培養工人吧。

如果真是這個目標,那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的確好像不需要。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一小時爸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16/196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