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如松:吃草,過三年

作者:
今天的人們熱衷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當戰爭打響之時人們就會發現,石油依舊是戰爭之王,石油才是最寶貴的戰爭資源,只有石油才能驅動一國工業體系和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所以,當兩大陣營開始形成之後,戰爭的前景已經確定,彼此首當其中的任務就是爭奪中東,這才是正在爆發的哈馬斯-以色列戰爭的真正含義,一方希望實現伊朗-沙特的聯合,一方希望實現以色列-沙特和阿聯的聯合,都希望掌控中東石油,進而掌控歐亞各主要國家的工業體系和戰爭資源,占據世界大戰的制高點。

從二戰之後開啟的本次全球化是美國主導的,蘇聯解體之後讓本次全球化達到高潮階段。

但經過次貸危機的打擊之後,美國政府的負債率上升到100%以上,這已經是很典型的危機水平,此時美國政府只能做如下選擇:

第一,全球化是美國向非美地區輸出資本和產業的過程,如果全球化繼續下去,美國的稅源和就業機會就會繼續快速流出,債務危機就會不斷惡化,此時它必須開啟逆轉全球化的政策,從2018年開始美國川普政府對全球鋼鋁產業發動了關稅戰,這意味著全球化開始逆轉,逆全球化正式開啟;

第二,當逆全球化開啟之後,隨著基於全球化構建的全球產業鏈不斷斷裂、全球統一大市場被破壞,全球的經濟效率就會快速下降,利率當然會上升,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就會急劇加重,就難以在全球維持自己的政治與軍事擴張態勢,所以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時期,美國都持續從歐洲、中東和亞洲撤出自己的陸軍,尤其在阿富汗,即便以逃跑的姿態也要撤出,雖然提桶跑路的姿勢比較狼狽,但這些戰略行動顯然是正確的。全球化的根本基石是全球可以保持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讓全球所有國家聚焦於經濟建設,當美軍開始執行收縮政策之後,世界各地的地緣矛盾就會不斷惡化,進行經濟建設的環境被破壞,國安要求會上升到經濟建設之上,這些因素會繼續作用於逆全球化,讓逆全球化不斷加速。

美軍進入收縮態勢之後,歐亞大陸的主要國家就會主動搶奪美軍撤出之後留下的力量真空,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俄烏戰爭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爆發。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就已經在這裡多次說過,俄烏戰爭的核心是價值關的衝突,普京的目的顯然要恢復前蘇聯的昔日榮光,俄烏戰爭是地理擴張的過程。既然美軍已經無力在歐亞大陸的陸地上維持自己的霸權,這種涉及到價值關的戰爭就會以價值關為線索牽扯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最終形成不同的陣營演變成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的含義是,當舊秩序無法繼續維持之時,全球的地緣利益就需要重新劃分,通過戰爭重新劃分全球地緣利益並制定新的世界規則,這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含義。所以,既然美國的財力已經無法支撐二戰之後建立起來的世界秩序,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無法避免,俄烏戰爭就是前哨戰。

俄烏戰爭已經讓世界出現了嚴重的分化,哈馬斯-以色列戰爭在10月7日爆發之後,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全球主要國家的表態就可以看到,兩大集團的輪廓已經非常清晰,這是非常顯然的,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游離於兩大陣營之間。既然兩大集團的陣營已經形成,對抗已經開始,世界大戰的雛形就已經完備,未來將沿著世界大戰的要求不斷推進。

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每個人都十分關心未來,就個人來看,有兩件事是即將發生的。

第一是軍備競賽。

只要兩大對立集團形成,各國就已經十分清楚自己即將面臨殘酷的戰爭,軍備競賽就會迅速到來。

19世紀後期的全球化結束之後,英國的霸權地位開始受到德國的挑戰,全球的利益格局就需要重組,這是爆發世界大戰的基礎。從19世紀末期開始,列強不斷結盟形成兩大陣營,就在形成兩大陣營的同時,各國對戰爭的前景已經十分清晰,也就同時開啟了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加速擴充海軍規模,英國為保持自己海上力量的優勢,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之後,英國又以二對一的海軍政策來應對,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量為國的兩倍。在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之後,英國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

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1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最後雖未達標,但140萬的陸軍依舊是歐洲之冠;奧匈的軍隊由47萬擴張至85萬;義大利由20萬擴張至35萬;連位於遙遠的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也把軍隊數由3.4萬擴張至16萬。

為什麼全球化結束之後註定需要進行大規模的軍備競賽?

根源在於全球化時期是一種和平穩定的地緣環境,各國一心逐利發展經濟之時,這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之日,是武備就會不斷荒廢的時期。全球化解體之後,戰爭的前景開始清晰,各國就只能迅速「補課」,立即加大軍備投入,最終就會形成殘酷的軍備競賽。

本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高潮階段,很多國家的軍費開支只占GDP的不足1%,這是極低的水平,即便在北約這樣的軍事組織之內,面對川普增加軍費的要求,得到的卻是歐洲領導人的嘲笑,這都是武備荒廢的過程。現在,兩大集團已經日漸清晰,戰爭的前景已經明朗,各國只能瘋狂地增加軍費以應對戰爭的需求,形成新時期的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必然是未來很多年投資活動的主線。

軍備競賽就是對居民生活的支取,源於用於軍備競賽的財政支出只能來自於稅收,如果一國GDP的10%用於軍備競賽,意味著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就需要下降10%。如果爆發大戰,下降的幅度更大,源於戰爭的本質是用自己的生產力破壞對方生產力的過程,是對各國生產活動的巨大破壞,而且一場世界大戰之後,各國一般都會伴隨高通脹和惡性通脹,國民的財富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會出現劇烈的倒退。

第二,能源戰爭。

為什麼一戰二戰時期中國那麼疲弱?綜合實力與歐美列強和日本的差距如此之大?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就源於當時的中國還是農業社會,而歐美列強和日本要麼已經實現了工業化,要麼已經開啟了工業化進程。工業化社會的典型特徵是,科學技術開始大規模運用到生產活動中,大機器生產取代了手工生產,如此就可以高效率地製造出最先進的軍事裝備,再加上現代金融開始引入到戰爭之中,相對農業社會來說,工業化社會就占據了絕對優勢,農業化社會就沒資格登上世界的大舞台。

二戰之後,歐洲得到了快速重建,工業化快速發展,中國、日本、韓國等國也用很快的速度實現了工業化,印度也進入了工業化的進程中,當歐亞國家完成或開啟工業化之後,綜合實力就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也就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

支撐歐亞國家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工業化建設的基礎性元素是什麼?當然是能源。二戰之後,中東和前蘇聯地區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基地,支撐了亞歐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當然也支撐了這些工業化社會的運轉。

今天,歐盟石油的進口依賴度是97%,日本僅僅對中東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就高達95%,中國石油的進口依存度在70%以上,印度石油的進口依存度為80%,多數歐亞國家石油的進口依存度都很高。

換句話說,誰掌握了中東石油,基本就控制了歐亞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體系,也就掌握了這些國家的戰爭資源,就在未來的世界大戰中占據了戰略制高點。

二戰中,德國在戰事正酣之時卻掉頭進攻鳥不拉屎的史達林格勒,無非就是希望獲得巴庫的石油以驅動自己的戰爭機器;日本之所以從中國大陸抽調大量的兵力進攻印尼和緬甸,無非也是希望獲得當地的油田支撐自己的戰爭齒輪,沒有石油就無法驅動戰爭機器,所以,石油的爭奪永遠是戰爭的核心部分。

今天的人們熱衷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當戰爭打響之時人們就會發現,石油依舊是戰爭之王,石油才是最寶貴的戰爭資源,只有石油才能驅動一國工業體系和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

所以,當兩大陣營開始形成之後,戰爭的前景已經確定,彼此首當其中的任務就是爭奪中東,這才是正在爆發的哈馬斯-以色列戰爭的真正含義,一方希望實現伊朗-沙特的聯合,一方希望實現以色列-沙特和阿聯的聯合,都希望掌控中東石油,進而掌控歐亞各主要國家的工業體系和戰爭資源,占據世界大戰的制高點。

兩大集團在中東都沒有退路,最終很可能會大打出手(或由代理人大打出手),導致油田被毀壞,油價飆升,石油危機就會到來。這當然是投資人千載難逢的投資機遇,但我們的生活成本本質是由能源成本決定的,一旦石油危機爆發,惡性通脹就會到來,高債務國家的國債、資產價格泡沫中的家庭債務都會集中爆破,人們的財富水平和生活水平就會出現毀滅性的倒退。

軍備競賽、戰爭和石油危機,會將這個世界推入到「吃草也要過三年」的日子。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023/196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