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鬧的詞,我相信各位衝浪級選手比我都清楚:
先立後破。
不是不破不立,不是先破後立,一時間多了很多解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語言方面,這個估計AI都無法體會。
我看了很多解讀,其實都言之有理,都對。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我還是說點更形象化的表達吧。
比如你準備把老家的房子拆了重建,在你左邊的鄰居是建了田園風格,在你右邊的鄰居是歐式建築,後面的又是工業風。
這時候你還沒想好裝修成什麼風格,但你還是決定啪先把房子拆了,先不想冬天來了你住哪,這就是先破後立。
如果你打算一邊拆一邊建,再一邊想想建成什麼風格,這是邊破邊立。
如果你更小心謹慎,重新找人量好面積,做好測量和建築圖紙,確定好風格再動手,這就叫先立後破。
三者看起來結果都是為了重建房子,但是時間和方式處理上完全不同。
這時候你懂我們想走什麼路子了嗎?
我們現在面臨的很多問題,當然我不僅是說房地產,還有網際網路、高科技等等,這些行業的問題,不是立馬就解決,而是要慢慢來,想清楚再做。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比如我們對房地產的各種支持政策,比如今年醫療和金融圈的反腐,都看得出我們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決心,但選擇的方式不同。
再說個大白話,不能新的沒建立起來,舊的就先破除。
這個主流解釋,當然我也是認可的。
沉下心來,耐住時間考驗。
這是我看完這四個字的最大感受。
在房地產行業上的先立後破,想的應該是更健康的地產發展模式的落地。
如果是這樣,那過程中就不能一刀切。
所以在地產方面上,提出的是:
短期注重房企面臨的流動性問題——「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合理融資需求」,近期多家銀行密集與民營房企座談調研;
中長期注重轉型,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推進「三大工程」
重點就2個:
1是短期穩住地產融資,最近有城市已經默許開發商降價自救,也要求銀行要滿足地產融資需求。
基於這點,至少這1-3年,救房企、保交樓,維持地產穩定是必然的。
2是中長期看,重提三大工程。
我的理解會把這幾年放出來的水,放在保障房、公共基礎建設和城中村改造中,這是維持房地產長期發展的基礎。
這個建立需要長時間,在此之前,我們應該還是堅定執行第一點。
其實除了先立後破,我還關注了一個重點:穩中求進。
重點看進這個字。
從穩字當頭到穩中求進,這很明顯有不同,明年我們的目的是突破,而不是保持。
這就基本告訴大家,明年的政策會比今年多,也會比今年猛。
大家在今年的感受和前幾年是不同的,但那幾個字我不敢說,總的來說,就是大家覺得今年賺錢比之前還更不容易了。
那明年的重點肯定是要解決掉大家體感的這種不容易。
我還是那句話,唯有發展能解決問題。
會議中提出的穩中求進,進中促穩,也有點這個意思。
明年應該是向政策拿結果的一年,如果沒效,那就繼續。
這3年是貨幣政策更猛,那明年應該是財政政策更猛,實際上今年已經開始了,特殊再融資債券以及1萬億的國債。
並以此來疏通貨幣淤積的渠道,但明年會不會大通脹,現在不確定。
都知道溫和通脹有利於經濟發展,大家聽到耳朵長繭子了。
問題是什麼路徑可以去提升通脹?
房租不便宜,繼續漲,工資都給房東打工了。
理髮、餐飲、孩子教育如果再漲,估計大家還得借錢生活了。
如果通脹使得財富分化進一步加大,那老百姓接受不了啊。
所以和樓市結構性分化一樣,通脹有沒有可能結構性通脹?
完全有可能,部分成本會升高,造成結構性通脹。
簡單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和中東的局部矛盾,會導致石油天然氣貿易的正常運行,那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成本無法控制,價格也會收到波動。
所以明年依然有可能結構性通脹,至於不會蔓延到全面價格通脹,還是得看zc的引導性。
不過,希望大家重點關注2個核心的東西:
1是財政發力,就是要讓錢的通道流通。
2是要穩,更要進,尤其是進中促穩,發展是必然之路。
更多的我就不說了,對於這些東西的解釋,每個人心中都有認同的觀點和看法,加上文字的奧妙,更難以簡單揣摩。
大家只要記住,大船一定是要向前駛去的,你要做的只是想清楚是不是和大船行駛的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