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敬璉:國家為什麼失敗?

作者:

文: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

D. Acemoglu(德隆·阿西莫格魯)和 J. Robinson(詹姆斯·羅賓遜)兩位美國作家合著的 Why Nations Fail(《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出版後,在政治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界引起熱烈討論,好評如潮。

【一】

D. Acemoglu可謂是經濟學的奇才,近年來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和經濟歷史,他研究的主題是一個長期發展的問題,研究長期經濟增長問題有各種各樣的模型,但是從傳統增長模型到後來的新古典增長模型,再到最近的新經濟增長模型,就是所謂的內生增長模式,它們討論的都是經濟增長成功和失敗的直接原因。

所有這些研究,對於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理解長期增長有很大的啟發,可是 D. Acemoglu和 J. Robinson認為,這些分析只是觸及淺表的原因,其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所以他們研究新制度經濟學,特別是 Douglass C. North(道格拉斯·C.諾斯)研究的路徑,從而得出一個結論:制度是決定性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是走向繁榮還是趨於衰敗。

他們由此提出了一個分析框架,用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走向繁榮,有些國家卻轉向衰敗;有些國家成功了,有些國家卻失敗了?這些有趣的分析值得借鑑,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觀察世界,並分析我們自己的問題。

對於國家成功和失敗的深層原因的分析,過去有地理、文化、無知等多種假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用生動的事例,逐一批評了這幾種前人的假說。這本書一開始,就講述了一個小鎮諾加利斯的故事。諾加利斯地跨兩個國家,被一道柵欄隔開,北邊屬於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南邊屬於墨西哥。雖然邊界線兩邊的人、地理、文化背景都一樣,但是經過最近兩三百年的發展,幾英尺之遙的鄰居,情況卻全然不同。一個很繁榮,一個卻還是處在貧困之中。

所以,作者認為地理、文化、掌權者的相關知識水平等都不足以作為國家成功或失敗的深層原因,制度才是決定性因素。

【二】

D. Acemoglu和 J. Robinson提出的假說把制度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包容性制度,一是汲取性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能夠吸引、包容所有的人來參與經濟的發展,這套制度的要點就是保護產權,能夠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鼓勵對知識、對技術的投資,也就是我們經濟學上的人力資本的投資,而且能夠讓所有人共享經濟增長的成功。

跟它相伴隨的包容性政治制度的特點,就是把政治權力普遍分配給社會成員,從而使大眾對掌權者有所約束、有所監督。汲取性經濟制度的特點,則是把從多數人那裡取得的資源輸送給少數人。汲取性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少數人掌握不受約束的權力,他們利用權力來謀取某個社群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大眾的利益。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通過對這兩類制度的劃分,分析了不同國家在這個理論框架下的成功或失敗的歷史過程。這本書更強調政治制度對於經濟制度的影響,當然經濟制度也會對政治制度發生影響,但是政治制度有決定性,因為掌權者的利益選擇,使得經濟制度的選擇傾向於對掌權者有利。

把很多的複雜因素說得如此簡單,作者的這種分析方法受到了不少批評。

但在我看來,他這種方法倒是跟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裡講的辦法是一樣的,就是先從現象入手,然後抽絲剝繭,看到最本質、最抽象的概念,然後回過頭來,再從最抽象的概念一層層地對其他因素進行討論。當然這本書有些地方確實還存在一些問題,譬如此前講到的文化、歷史等條件其實對於經濟增長是有一定影響的,譬如作者對新古典增長模式的批判好像過於嚴苛了。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20世紀早期的新古典經濟學對我們的影響確實比較深,因此使我們往往忽視了制度的作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用了很多篇幅講述制度是怎麼演變的。

早期的制度多數都是汲取性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到15世紀以後漸漸分化,但是演變過程中有很多曲折,會產生一些新的因素。往往在一些關鍵時刻有些因素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能會引起巨大的、轉折性的變化。比如,15世紀曾經非常繁榮的威尼斯,從包容性制度轉向汲取性制度後,逐漸走向衰落,變成了一個博物館。

有意思的是,在汲取性制度下也有不少國家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案例,比如戰前時期的蘇聯,為什麼會這樣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16/199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