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民眾來說,節儉是達成長遠財富目標的重要條件,但理財專家塞西(Ramit Sethi)日前在職場社交平台領英(LinkedIn)發文指出,如果節儉到省錢過度,反而會有不利影響。
某些人可能認為「過度儲蓄」(over-saving)是不存在的,畢竟存款太多總比沒有存款來得強。然而,從長期理財的角度來看,儲蓄帳戶(savings account)放太多錢其實不好。專家指出,「過度儲蓄」可能是節儉民眾經常犯下的賠錢錯誤,原因如下:
沒讓財富成長得以最大化
受到聯準會大動作升息影響,存戶在2023年裡能賺到某些最高利息,但現在把500元(美元,下同)放進高利息儲蓄帳戶(high-yield savings account)雖然有4%利息,存30年將有34萬7000元,但利息不可能維持高水準長達30年,多年來高利息儲蓄帳戶平均利息不到2%。如果把500元放進 S&P500指數基金,長期來看平均利潤有10%,放30年將有大約110萬元。
賺取實質回報是負數
稅率為22%的納稅人,4%存款利息繳稅後等於實拿3.12%,州稅、通膨還未計算。2023年10月底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為3.2%,整體算來把錢放進存款帳戶等於實質收益為負數。
可以改做有抵稅效果的存款
如果把錢存進退休帳戶,例如傳統型個人退休帳戶(traditional IRA)或401(k),存款可以有省稅效果。舉例來說,將5000元存進401(k)戶頭,5000元就可以從應稅收入(taxable income)里扣除。存5000元到傳統個人退休帳戶,報稅時經常也能把這筆錢從應稅收入里減掉。這兩種帳戶都有延緩課稅(tax-deferred)作用,等到提領時才扣稅,把錢放進儲蓄帳戶則沒有這些功能。
沒有把握僱主相對提撥(employer match)的好處
過度節儉的民眾常常沒有讓僱主相對提撥得到最大化。舉例來說,存到401(k)戶頭的5000元如果占收入6%,僱主相對提撥2500元或5000元到戶頭裡,等於是得到僱主免費送錢(free money)做為投資用途,比起單純把錢放進儲蓄戶頭,是相對更棒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