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考古學界掌門人

作者:
 

李濟先生仔細察看剛出土的文物

上世紀90年代,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標題是《愧對李濟》。李濟的兒子得知後,曾經與我取得聯繫。他叫李光謨,48年跟隨父母去了台灣以後,又返回大陸,從此天各一方骨肉分離。08年我漂到北京以後,一直沒有拜訪過他。13年,頗有故事的他也去世,才覺得這是無法彌補的遺憾。

李濟(1896年7月12日-1979年8月1日)字濟之,湖北鍾祥人。他4歲開始讀書,接受過嚴格的舊學訓練。因為從小就對古物有濃厚興趣,所以他在「自撰簡歷」中寫道:「要是有機會,還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墳掘墓、斷碑尋古蹟,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來尋繹中國人的原始出來。」

15歲那年,他考入清華學堂,放假後還跟隨名師學過古琴。到了22歲的時候,他負笈留美,先後攻讀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專業,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1923年回國後,他擔任南開大學教授。不久,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弗利爾藝術館為了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組建了一支考古隊來到中國,邀他參加。

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候,丁文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一個從事科學工作的人,如果有機會親自採集第一手資料,切不可輕易放棄這種機會;教書這項工作早點晚點去做,是沒有太大關係的。」

於是李濟向對方提出兩個條件:「一個是在中國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須與中國的學術團體合作;一個是在中國掘出來的古物,必須留在中國。」隨後他得到了這樣的答覆:「我們可以答應你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絕對不會讓一個愛國的人,做他所不願做的事。」

不久,他辭去南開教職,調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擔任特約講師;而剛剛成立的清華國學院,也就成了弗利爾藝術館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這件事讓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清華國學院在四大導師之外,還給李濟安排了一個講師職位。

隨後,弗利爾藝術館希望李濟先做一些考古調查。經過仔細思考,李濟首先選擇了山西。之所以如此,除了山西擁有豐富的考古資源以外,還與山西是聞名全國的模範省有關。

1926年春節之前,李濟與地質學家袁復禮一同進入山西,經太原沿汾河南下,去尋找堯舜禹的遺址。由於工作關係,再加上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所以花了20多天才到達臨汾。考察堯帝的陵墓以後,他們又抵達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新絳。之所以要到這裡,是因為當地的古董交易十分活躍。為了尋找線索,他倆向商人們打聽古董的來源,但對方卻守口如瓶,讓李濟非常失望。

無奈之下,他倆只好前往中條山一帶尋找舜的足跡。後來雖然在安邑縣城西北30里找到所謂舜陵,但卻沒有實質性收穫。最後,他倆來到禹的故都夏縣,原想在這裡尋找王公貴族的陵墓,沒想到卻在西蔭村發現大量的史前陶片。

半年以後,李濟和袁復禮率領一支考古隊來到西蔭村,從此拉開中國人獨立考古的序幕。經過全面發掘,他們獲得數十箱寶貴的文物資料。1926年初冬,當他們雇了九輛大車裝著這些箱子踏上歸程時,當地人都覺得特別奇怪:這兩個年輕人既不是鏢客,又不像商人,他們的箱子裡究竟裝著些什麼?

經過九天九夜風餐露宿和數百公里長途跋涉,他們終於來到距離發掘地最近的榆次火車站。當車站的工作人員打開箱子檢查時,看到裡面都是些破碎的陶片,便不耐煩地問道:「你們花這麼多錢,難道就是運這些破磚爛瓦去北京麼?」

第二天,搬運工覺得箱子過於沉重,以為裡面一定裝著什麼寶物,又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一位車站職員還自作聰明地說:「這些箱子所裝的東西都是科學標本,運到北京就要化驗,化驗後才可以提煉出值錢的東西來……」。

這說法對李濟刺激很大。他認為,儘管「提煉」二字在某種意義上也能說明考古工作的性質,但提煉出來的究竟是不是「值錢的東西」,卻可以見仁見智。換句話說,由於價值觀不同,被商人視為非常值錢的古董,在考古學家眼裡卻是某種文化的載體;被一般人看作是破磚爛瓦的東西,在考古學家手上卻可以「提煉」出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知識。正因為如此,他雖然一生從事考古工作,卻沒有收藏一件文物。

從1928年到1937年,李濟又主持了震驚世界的河南安陽的殷墟發掘,使殷商文化由傳說變為信史,並因此將中國的歷史向前推移了數百年。直至今日,我們關於商代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濟劃定的。他領導的安陽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夏鼐和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高去尋在內的考古學界領軍人物,都在安陽接受了嚴格的考古學訓練。

1936年,李濟曾赴歐洲講學,被推選為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名譽會員。1946年,為了索回日軍在侵華期間掠去的文物,他還參與中國政府駐日代表團的工作。1948年,他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隨後便去了台灣,併兼任台大教授,創辦了考古人類學系。

考古學家張光直生前曾對自己的導師李濟做過如下評價:近60年的歲月里,一開始作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隨後又作為中國考古學掌門人,他的學術思想一直在中國這門學問的發展中占據支配地位。

如今,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已成為中國遠古歷史的標誌性術語,許多對考古學一竅不通的人竟也耳熟能詳,這也印證了張光直的那句話:「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

2021/10/1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老智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16/200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