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股票交易所。翻攝自維基百科
韓國金融監督院近日針對12間金融機構,就不當銷售香港恒生國指掛鈎產品(ELS)展開調查。該產品可能損失350億港元,所涉40萬韓國投資人或出現破產危機。專家分析,這暴露中國經濟深層風險,韓國金融機構缺乏洞察;國際需警惕,中國經濟數據可能有假。
據《韓國先驅報》報導,韓國金融監察院去年底接獲投訴後展開調查,發現當地金融機構有嚴重違規行為。金融機構涉及在向未能過風險評定的狀況,員工在壓力之下向客戶銷售 ELS產品。當局上周起調查國民銀行﹑新韓銀行及韓亞銀行等12間金融機構。一旦投訴屬實,這些機構將面臨重罰。
該產品近9成由散戶持有,且三分之一投資者屬65歲以上長者,韓國擔心出現「老年破產」危機。若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無法在到期日之前反彈,韓國傳媒預估投資者損失高達6萬億韓圜(約350億港元)。
這個產品是韓國金融機構、韓國銀行2021年以中國企業指數為依據設計的產品。當時中國 A股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已經連續三年上漲。但是到了2022年之後,A股漲勢停止,而且轉為下跌。
在這場交易中,「慘勝」的是對衝風險的大戶,「大贏家」則屬單邊認沽者,「大輸家」就是期望「賺粒糖」的南韓散戶們。由2021年初高位至今,中國國企指數累計下挫近55%,而相關 ELS產品年期介乎3年至5年,自今年起密集式到期。
前幾年超低息時期,韓國不少散戶受銀行建議,以槓桿形式購入該些 ELS,務求「放大回報」。這意味他們現在需要「幾倍接貨」,不但面臨血本無歸,還可能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