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近億人湧入!中國職場「退路」擁堵

—中國青年就業困局:學歷貶值、薪資縮水、躺平…

近億人投入網約車和送外賣職場「退路」擁堵 值得關注的是,自行創業、開網約車或送外賣等工作被視為是下崗工人可選擇的「退路」,但現在就連這條退路也已出現人多擁堵的窘境。

中國政府「蓋牌」半年後,1月17日恢復公布青年失業率,經排除在校生後,去年12月16-24歲的青年失業率已從去年6月的21.3%下降至14.9%,引發多數中國網民質疑為「優化數據」。

多位來自不同省份的專業人士告訴美國之音,在中國整體經濟疲軟的前提下,年輕人不僅工作難找,就算有工可上,也普遍面臨薪資縮水、學歷貶值的困境,讓不少年輕人乾脆在家「躺平」。

中國青年的失業率居高不下,市場觀察人士說,除了職缺短少外,還有工作條件太差,對年輕人不具吸引力。

一位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吳姓高階經理人告訴美國之音,即便在他所在的中國經濟重鎮長三角地區,青年就業的現況並不理想。

中國年輕人工作性價比攀低

吳先生說:「中國青年失業率高,有一種情形不是真的找不到工作,而是你的工作失去性價比。」

吳先生說,新冠疫情後,中國經濟的復甦力道疲軟,近幾個月已導致薪資縮水,連大學學歷也在貶值,傳統名校如中共官方排名前段班的「985院校」或「211工程」重點高校學生,找工作或不成問題,但起薪已至少下砍三成,從疫情前的每月上萬元人民幣縮水到僅約6、7千人民幣。

相對於本土名校畢業生「人多、便宜又接地氣」的優勢,曾經風光一時的「海歸」留學生現在尤其乏人問津。吳先生說,這是因為留學歸國的年輕人,未經中國式的社會化洗禮,人情世故或圓滑度都差強人意,所以一般企業現在對他們敬而遠之。

最辛苦的是排名後段班的高校畢業生,就算在一線城市找得到工作,月薪普遍也只有5、6千元人民幣,職業專校畢業生的起薪更低,只有3、4千人民幣,這樣的收入水平要在長三角地區租房、通勤,每月恐入不敷出。

吳先生說,就算頂尖的專業人才也面臨薪資縮水的現實,他說,他收過的履歷中,有不少是2023年剛被阿里巴巴等「大廠」裁員的研發人才,他們原先年薪百萬人民幣,但現在卻自願腰斬年薪50萬元人民幣,只求有份工作養家活口、繳房貸。吳先生說:「我(徵才企業)還有很多人可以挑,因為他們都被綁住了,主要是被房貸綁住」。

蓋牌半年後,中國國家統計總局1月17日恢復公布16到24歲青年失業率,在「優化」統計方式,剔除6,200萬名在校生後,這群年輕人的失業率從2023年上半年的20%區間下降至14.9%,減幅高達6個百分點,引發中國網民質疑當局在「優化數據」,因為北京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張丹丹曾估算,去年3月青年的實際失業率恐上看46.5%,而在長三角地區有第一手征人經驗的吳先生也說,這失業率數字被低估的可能性很高。

他說,他看到許多已經畢業的年輕人來面試,竟未攜帶畢業證書,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學校不願核發,因為校方說「找到工作才算畢業」。換言之,「沒找到工作就不算畢業」,當然也就不會被算進失業人口中。

資料照:2023年4月11日,人們在中國西南部城市重慶參加徵才會。中國2023年8月15日表示暫停發布青年失業率數據。(法新社)

人力需求失衡畢業學子寧可在家「躺平」

任教於東南省分、沿海城市的大學教師李老師也有類似觀察,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全名的李老師說,就讀人工智慧(AI)等風口行業科系的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工作,但相對偏門的行業,如室內設計等建築行業,找到工作回來報喜的學生就蠻少的。

李老師說,在求職困難、薪資又不理想的情況下,約兩成左右家境優渥的畢業生直接選擇「躺平」。

李老師告訴美國之音:「就在家裡給父母養、三餐在家吃,整天可能打電動,然後比較上進一點的會說,準備考研,就是對於未來沒有任何規劃。」

在製造業蓬勃的珠三角地區,一位不願透露全名、從事工業設備的林先生也告訴美國之音,自己往來的許多客戶都大幅裁員,因為這些新能源廠商前幾年景氣大好時曾大規模招工,但隨著經濟和行業前景惡化,人力需求也跟著縮減。

林先生說:「在疫情結束的這一年,明顯的出現一些經濟數據上面的變化跟人民感受比較不符合的狀態,我覺得,青年人不容易就業肯定還是跟經濟實際的情況有比較大的正面關係。」

林先生還說,被迫下崗的工人,在生活開銷昂貴的城市中難以維持生計,很多人都選擇返鄉、另謀出路,但問題是,回老家也找不到工作,因為除了種田餬口外,很多任務業型的技術生產崗位職缺根本不太可能在偏遠地區找到。

對此,馬來西亞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逸山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問時表示,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是結構性問題,因為人口眾多,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職缺減少的情況下,工作機會自然變得僧多粥少。

此外,他說,中國的教育制度恐也需要調整,因為很多年輕人選擇就讀較為軟性的文科是全球共通的趨勢,但在中國高速發展高科技產業的現況下,文科生要轉行找工作就會比理工科畢業的學生困難得多。

胡逸山指出,中國想要真正改善青年就業,唯一的方法是刺激經濟增長,但放眼全球,各國受到疫情重創後,疫後的經濟復甦都不樂觀,除需求疲軟外,新冠疫情恐死灰復燃,也憑添經濟復甦的難度。

他說,中國願意恢復公布青年失業率,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但調整後的失業率仍達14.9%,明顯偏高。

胡逸山說,年輕人「萬一找不到工作的話,如何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甚至成為社會的不穩定的因素,這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位於北台灣桃園的中央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也指出,各國失業率上升將對當局的執政正當性帶來壓力,反映在民主國家就是敗選、政權更迭的後果。中國雖一黨獨大,但當局的「維穩」壓力上升,恐加大管制以免民眾對經濟不滿的宣洩,引發陳情抗爭。

近億人投入網約車和送外賣職場「退路」擁堵

值得關注的是,自行創業、開網約車或送外賣等工作被視為是下崗工人可選擇的「退路」,但現在就連這條退路也已出現人多擁堵的窘境。

中華全國總工會2023年3月公布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當時全國職工總數約4.02億,其中這類自營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達8400萬人,而不少網絡最新評論則預估,餐飲、外賣跟網約車司機總數應有一億人上下,他們的勞動價值持續縮水。

位於長三角的吳經理說,司機師傅曾向他抱怨,以前開車月收入可達15,000元人民幣以上,但隨著太多年輕人湧入加劇競爭,他前幾個月的收入大降至只剩7000元人民幣左右。

吳先生說,年輕人創業的失敗率很高,他遇過不少年輕人離職創業,但因管理能力跟現金流都不足,幾乎未見有人成功,相反地,因欠債違約變成「失信人員」的人反而變多。他說,以自己公司所經營的金融放貸為例,過去平均75%的客戶都能通過徵信,取得信貸,但現在比例已經降至50%。

經濟動能不足失業問題持續難解

展望2024年,警大學者李國正表示,作為世界級的生產消費大國,中國經濟不致因眼前的瓶頸而崩潰,但其經濟增速若放緩到5%甚至4%的「新常態」,加上美中貿易戰、通貨緊縮等內外部不利因素,職缺和薪資增長不容樂觀。

李國正說:「消費者物價指數變成負值就是民眾不敢花錢,就是通縮(通貨緊縮),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中國經濟)明確復甦的跡象,(因此)它的職缺的成長性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期,需要突破。」

不只是中國年輕人,在中國經商工作的台商也感到中國經濟疲軟的衝擊,一位因議題敏感、不願透露姓名的台灣兩岸事務官員指出,台商曾表示,他們近期在中國製造業的業績普遍下滑三至五成,今年也恐只能維持基本運轉。

此外,在華台商因為生意失敗、貧病交迫而滯留當地的人數也激增。台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垂正透露,海基會去年共協助102名滯陸台人返國,首次突破百人,也是歷年之最。

邱垂正告訴美國之音:「我們正在處理中的(滯陸台人)案件還是有非常多,特別是中國大陸近期以來整體的經濟下滑、失業率增加,台灣(人)在中國滯留,需要我們協助的人有增加的趨勢。」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2/200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