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是過新年的重要習俗之一,增添的不僅是喜慶,還有家庭的文化氣息。在新年裡,一通拜年串門下來,發現貼反上下聯的家庭不少見。春聯看似簡單,實則十分有講究!
正確貼春聯,才能避免笑話。
正確貼對聯之前,理應了解它的小簡史。但又有多少人,談得上「略知一二」?
「舊符」,即為春聯。從漢代一直到宋代,春聯俗稱有「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等,雅稱「楹聯」,但多被稱作「桃符」,作辟邪之用。
最初人們用「桃符」避邪,從掛在門旁桃木上的門神人形,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雕刻的門神名字,最後直接將笨重的桃木板更換成了紅紙,即為我們現代常見模樣,無論是書寫還是加工,都十分便利。
有些對聯未作上下聯的標記、或者說大多數人沒細看標記(有些對聯的後頭會標明「上聯」和「下聯」字眼),所以經常導致貼反上下聯。上下聯有4個簡單的區分方法:
一看尾字聲調,按平仄分。
看對聯的尾字,如果音調是第三聲或者第四聲,則是仄聲,即為上聯;如果音調是是第一聲或者第二聲,則是平音,即為下聯。口訣便是「仄起平收」。
舉個例子:
天賜平安福祿壽(「壽」是第四聲,為仄聲,上聯)
地生金玉富貴春(「春」是第一聲,為平音,下聯)
二看時間先後,按前後分。
時間在前為上聯,時間在後為下聯。
爆竹升天送狗歲,春花遍地綴豬年。(先是狗年,後到豬年)
爆竹聲中辭舊歲,梅花香里報新春。(先「辭舊歲」而後「報新春」)
三看因果關係,先因後果。
上聯為「因」,即原因或者引子,價值更多在於講述原因或者起引導作用;
下聯多為「果」,多為闡明結果或者寄託著深刻的含義。
比如,豬拱家門春貼畫,鹿銜壽草福臨門。
揮春求福是傳統做法,先有「春貼畫」這個「因」,後才帶來「福臨門」這個「果」。
四看空間範圍,從小到大。
通常邏輯為小者在前,大者在後。
數字小到大,比如一到二,百到千。如:源運昌隆增百福,富業振興獲千祥。
空間範圍小到大,比如家小國大。如:勤儉持家家道昌,團結建國國事興。
五看詞語習慣分辨法。
根據詞語的習慣搭配來區分對聯的上下聯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例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風吹楊柳千門綠,雨潤杏桃萬戶紅」。我們常說的都是「福壽雙全」和「風雨同舟」。那麼就是福在前,壽在後;風在前,雨在後了。
那貼對聯時,上聯應該貼在左邊還是右邊呢?
在中國傳統的書寫方式中,文章是從右至左書寫的,對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按照傳統習慣,上聯應該貼在右邊,而左邊則貼下聯。這樣的安排既符合古人的書寫習慣,又能保持對聯整體的和諧美感。也就是面對大門時,右手邊是右門,上聯貼在右門上;左手邊是左門,下聯貼在左門上。但是,在現代的書寫和閱讀習慣中,我們採用的是從左至右的書寫方式。於是,有些人認為左邊應該貼上聯,以符合現代的閱讀習慣。但在對聯的貼法上,我們仍應尊重傳統習俗,將上聯貼在右邊。這樣做不僅是對先人的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比貼反上下聯更令人尷尬難堪的是:貼錯春聯內容。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多為門店商鋪;如果貼在福利院、醫院大門上,那讓眾人作何心態是好?貼在年長者家門口,就不要「香梅迎春燈結彩,喜氣入戶月初圓」(多用於婚宴場所),選擇「福星高照滿庭慶,壽誕生輝合家歡」才貼切;準備升高中考大學的家庭,選用「劍鋒出磨礪,梅馥發苦寒」等勉勵寓意的對聯才恰當。
若春聯意思不符,則會被貽笑大方。
貼對聯雖非大事,帖對了沒人讚賞,貼錯也無人提示,但春聯代表著中國習俗,做不到發揚光大,卻也不能錯得離譜。正月十五元宵到來前,讓貼春聯的儀式更講究些,讓傳統文化氣氛更濃烈些。
您家對聯貼正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