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牆外文摘:中國民族主義,社會邊緣人的主動選擇

「愛國」的社會邊緣人

有評論認為,當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思想並不僅僅是洗腦的結果,在更大程度上它還是社會邊緣人群自己的選擇。披上了愛國主義的外衣就可以占領道德制高點,這不僅可以讓他們「合法」地盡情宣洩對社會的不滿,還可以讓他們在精神上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擺脫因經濟拮据而造成的自卑感。

總部位於美國的《中國民主季刊》發表文章《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載體和共犯關係--以新疆的漢人社會為例》,作者王柯指出,在當代中國,小粉紅和自乾五是最典型的社會邊緣人。

他們可以對釣魚台(日本稱尖閣群島)問題盯住不放,但卻能堅定支持當年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俄國去發動新的侵略戰爭。

與個人目的無法脫鉤的社會邊緣人的民族主義,未必是以所謂民族利益為最高目標的。

作者認為,因為在中國政府的默許和支持下,披上了愛國主義的外衣就可以占領道德制高點,這不僅可以讓他們"合法"地盡情宣洩對社會的不滿,還可以讓他們在精神上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擺脫因經濟拮据而造成的自卑感。

所以,蔡洋才敢於義正嚴詞地斥責批評他使用暴力的姐姐:"我鄙視你。"

文章說,因為中國民族主義建立在"被害妄想"基礎之上,能夠把攻擊他人的行為描述成受害者進行的自衛,所以在20世紀以後的中國,很多人認為只要舉起民族主義的招牌,就可以將自己本來其實並不高尚的個人慾望和行為進行合法化,這是社會邊緣人群能夠對民族主義產生興趣的重要原因,因此使得社會邊緣人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載體。雖然民族主義甚至能夠讓一些社會邊緣人變得失去理智,但大量小粉紅在挨了社會主義鐵拳之後仍不"醒悟"的事例說明,當代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思想並不僅僅是洗腦的結果,在更大程度上它還是社會邊緣人群自己的選擇,一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選擇一條百利而無一害的道路,因為社會地位使其然也。

牆外文摘:中國民族主義,社會邊緣人的主動選擇

「民族主義思想並不僅僅是洗腦的結果,在更大程度上它還是社會邊緣人群自己的選擇。」

真正的活力在美國?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只有美國才能拯救未來》,作者Ross Douthat認為,儘管經歷了通貨膨脹的挑戰,但美國經濟自新冠病毒大流行以來的增幅仍然可觀,而中國和歐洲的經濟卻陷入停滯。在過去五年裡,許多已開發國家人口下降的長期趨勢已加速,美國的人口趨勢雖不理想,但比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或韓國更為穩定。美國在全球的困難處境反映了其傳統歐洲夥伴的衰落,以及重新平衡聯盟的需要,而不是美國自身的固有弱點。而美國在北京、莫斯科和德黑蘭的競爭對手們在諸多方面都面臨著更加困難的未來,包括經濟增長、內部穩定,以及怎樣讓本國最有才華的公民願意留下來建設未來。

作者說,把所有這些匯集起來,不難想像一個兩代人後的世界,在那裡,歐洲和環太平洋地區的富裕地區是老年化的圍城,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方由不穩定和獨裁統治下的衰落主導,真正的活力主要由美國目前正在增長和建設的地帶維持,也就是X帳號"空美國"(Empty America)稱之為正在美國南部和西部興起的"新浮士德"文明,一個"從休斯敦到舊金山的狹窄地帶"的城市蔓延開來的新美國。

台灣應尋求與亞太鄰國更緊密的合作

台灣《獨立評論》發表文章《美中對峙下,台灣需與亞太鄰國共築韌性》,作者林夏如認為,隨著美中脫鉤(decoupling)逐漸加劇,過去40年來台灣以創新與全球供應鏈深度整合的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美國為鞏固其經濟領先地位,採取提高關稅和限制技術出口等措施,對台灣的創新和韌性造成不利影響。面對美中角逐,台灣應尋求與亞太鄰國更緊密的合作,分享促進永續發展的策略。

文章指出,台灣選民看到近年來香港發生的事件之後,認識到北京的"一國兩制"統一模式對台灣來說並不可接受。然而,台灣的政黨對於美中哪一方才是台灣在日益嚴峻的治理挑戰保有韌性的關鍵,存在分歧的看法。執政的民進黨承諾會加倍努力將台灣加入美國的全球供應鏈信任夥伴;而在野黨國民黨及民眾黨則試圖利用選民對蔡英文8年任期的倦怠感,對美國的領導和經濟政策提出質疑,並且主張建立與中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可以促進和平和繁榮。

在高度分化的世界中,台灣的韌性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台灣需要釐清多項迫切的社會議題優先級,對於亞太地區其他內部高度分化的國家來說,這也是它們的挑戰。亞洲和其他地區的民主倒退,只會幫助中國宣揚其治理方式比西方的自由民主主義更能帶來繁榮與創新。碎片化的經貿關係和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競爭正在侵蝕創新的基石,意即全面性的國際思維、密切的公私部門合作、人才的自由流動。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2/201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