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中國與西方都有龍的傳說,為何產生一正一邪兩種極端不同的形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一種神聖、吉祥的動物,甚至我們還自詡為「龍的傳人」。但是,隨著與西方世界的交往日深,才發現「Dragon」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代表邪惡、血腥的意思。那麼,我們就不禁會疑問,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文化差異和文化誤解?中國的龍和西方的龍為什麼不一樣?

龍,其英文名字是「Dragon」,是一種神話傳說中的動物。而「Dragon」一詞還有恐龍的意思,是在人類產生以前就已存在於地球上的主宰。中國古代的龍文化非常發達,並輻射到周邊地區,對東亞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

秦漢龍紋

關於龍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九似」說,即是說龍的原型取材於九種動物。至於是哪九種動物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為常見的則是宋代畫家董宇的說法,他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種說法得到了今人的認可,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識。其實,除過董宇,還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言:「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宋人羅願則認為「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到了明清時期,關於龍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清朝的青石高浮雕龍壁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則有更精彩的描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到了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言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關於龍的形象的認知雖然存在很多分歧,但都將其視為神聖、吉祥的象徵。龍除了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五外,《禮記》還將其與鳳、龜、麟一起並稱為「四靈」。早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大量關於龍的紋飾,作為權力的象徵,後來則成為天子的專屬,皇帝則有「真龍天子」之稱。

戰國時期的玉龍

 

古代龍紋地方玉璧

那麼,西方的龍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龍在西方也主要是以圖騰的意涵存在的,「dragon」一直作為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從這一點來說,與中華民族無異。但隨著基督教的興起,特別是《聖經·新約》裡的「蛇」引誘夏娃犯罪,從而被視為邪惡、魔鬼的化身,加之其形象與龍相似,故而「龍」也逐漸成了「魔鬼」、「撒旦」的象徵。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一直將「Dragon」視為邪惡、血腥的意思,其實更多的還是一種文化誤解。如果將龍進行音譯,翻譯成「Long」,那麼這種誤會也許會小一些。

其實,即便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也存在很多種類,正如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我們不妨對其簡單介紹,以豐富對龍的認知。我們常說的「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青色代表東方,因此也有「東方青龍」之說,這無疑是我們關於龍的最為熟知的類型。

除過青龍以外,還有很多。比如應龍,又有飛龍、黃龍之稱,此龍背生雙翼,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虺:《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也就是說,龍的幼年期是虺。虬:《說文解字》云:「龍無角者。」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虬,亦說「龍無角者。」可見古人將無角的龍稱作「虬」。角龍:指有角的龍。《述異記》云:「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此外還有螭、蛟、蟠、雲龍等形象,不一而足。

身穿龍袍的明英宗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正經國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2/201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