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跟一個企業家朋友聊天,說起民企的艱難,感覺是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他的公司在好幾個省市建了不少生物發電廠,按財政部規定,每向電網提供一度電,政府都會給予補貼,這種補貼不是中央財政拿錢,而是附加在電費中了,可是他的企業營運以來,各地財政拖欠的應付費高達20多億,政府不是沒錢,也沒說不給,就是拖著,越拖越多,越多就越難收回,原來計劃上市,但拖欠款如此嚴重,收入預期沒有保證,更不敢擴大投資,只能壓縮各項開支和裁員。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對民營經濟的利多都是停留在口頭上,提到民營經濟,人們都知道對中國社會的56789,的貢獻率,實際上民營經濟的價值並不僅是貢獻率,而是代表著市場化方向。龐大的國企可以通過投資拉動GDP數字,也可以通過「一業一企,一企一業」的壟斷擠占民營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甚至通過混改收編民企,但是,非市場化行為註定低效,更不可能有競爭驅動力。
過去十年對民企的打壓折騰甚至洗劫,已經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生態環境,使得經濟增速一路下滑,國進民退把民企逼進了死角,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靠負債支撐的國企雖然做大做強了,但對中國社會的貢獻率並沒有提升,按李稻葵的說法,國企的資產收益率還不夠支付地方財政和國企的債務付息,王石對之所以對民企還保留信心,就認為民企的效率囯企是取代不了的,這是數十年改革開放和過去十年折騰,民企興衰變遷中得到的深刻教訓。
民營經濟繼續衰頹下去,中國經濟終將被疊加的債務拖垮,不可能再現往日的輝煌。當然民營企業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硬傷,比如在勞動法的執行方面遠不如國企和外企,但民企的營商環境最為惡劣,各種行政權力之手都可以伸向民企,使得民企普遍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這才是民企勞資關係緊張的源頭。
現在各路神仙都在呼籲中國經濟轉型,從投資型轉消費型,靠消費來拉動內需增長,可是占就業市場份額最重的民企普遍陷入困境,沒有就業沒有收入,誰來消費?怎麼轉?貌似很懂經濟的前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說中國急需提供四億個工作崗位,只是他沒有回答誰來提供!現實是殘酷的,中國國企以民企兩倍的總資產,僅提供了7%的就業崗位,民企提供了85%的就業崗位,這說明不是國企在幹著民企不願意乾的不賺錢的行業,而是國企壟斷了所有賺錢行業,民企乾的多是不好賺錢的行業,而且還是以國企尋租的方式才能實現。
比如政府項目採購招標完全把民企排除在外,即使完全是民企在做,也只能是國企拿到項目,給民企一點湯水喝,國企拿著政府高額投資項目根本不作為,只是躺著抽取足額利潤後才施捨轉包給民企,而民企的收益只能依靠壓榨勞動力成本,才能勉強維持生命,這就是中國的經濟底色,市場化國家,國企只干那些民企不願乾的活,絕不會無序介入市場化競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