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歷史轉變:這領域,中共已為持久戰做好準備

中國造船廠已為持久戰做好準備,而美國沒有。

中國通過把自己變成世界工廠而崛起為全球大國。眼下中國正在通過另一項令人矚目的工業壯舉擴大這種力量及其軍事實力,那就是:成為世界造船廠。

去年,全球商業造船產出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國,遙遙領先。西方曾經生產大量船隻,但當年助力帝國興盛、擴大貿易和贏得戰爭的造船廠已經衰落了。歐洲的產出僅占全球的5%,而美國幾乎毫無貢獻。除了中國,其餘船隻大部分來自韓國和日本。

「(中國造船業的)規模真的幾乎深不可測,」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兼高級研究員Thomas Shugart說。「中國造船業讓美國造船業相形見絀的程度簡直令人難以置信。」Shugart的研究重點是海洋競爭。

這一造船帝國標誌著中國從內向型大陸國家向海洋強國的歷史性轉變。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隨著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試圖在和平時期重塑世界秩序,並為在戰爭時期戰勝中國的對手做準備,造船業已是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戰略資產。

為世界製造商船的中國大型造船公司往往也為中國海軍建造戰艦。他們的造船廠在蓬勃發展,價值數以十億美元計的合同紛至沓來,這些合同涉及的不僅是作戰用的灰色船體,也包括為中國、西方甚至台灣的航運公司建造的貨櫃船、油輪和散貨船。

在擁有未來數年足量訂單的情況下,這些造船廠已進行了擴張,培養了大批工人,並建立了龐大的供應鏈。

中國的軍事規劃者利用這一切建立起了按艦體數量計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海軍,這支力量是習近平宏大抱負的核心,即向海外投射力量、保護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通道以及蠶食台灣。

中國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岸警衛隊和捕魚船隊,以及龐大的商船隊。這些都增強了中國的海上力量。圖片來源:CFOTO/ZUMA PRESS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滬東中華造船廠正搬遷至長江入海口的長興島。圖片來源:© CARLOS BARRIA/ REUTERS/REUTERS

中國正把大量的造船資源集中在一個地方。圖片來源:© CARLOS BARRIA/ REUTERS/REUTERS

美國曾經蓬勃發展的造船業已經萎縮,不再生產數量可觀的商業遠洋船舶。有幾家造船廠只有一個大客戶,即美國海軍,而且這些造船廠經常面臨積壓、工人短缺、供應商稀少和成本超支等問題。

美國海軍少將Thomas J. Anderson去年5月在一個美國國會小組委員會上說:「中美造船工業基礎的主要區別在於,中國受益於龐大的商業造船業務量。」Anderson當時擔任美國海軍艦船項目的執行官。此外,他還表示,美國政府在很大程度上獨自承擔艦船和相關基礎設施的所有費用。

他說:「顯然,中國的商業造船業在造船能力方面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優勢。」

若是發生曠日持久的衝突,中國的造船廠將讓中國海軍擁有明顯優勢。中國造船廠的規模可以達到戰時生產速度,能夠迅速加快生產,替換損失掉的船隻並修復受損船隻。美國的造船廠在二戰期間曾具備這種能力,它們為盟軍生產艦艇的速度超過了德國U型潛艇擊沉盟軍艦艇的速度。

可現如今,美國的造船廠連和平時期的需求都難以滿足。潛艇因維修推遲而停駛,新潛艇的建造也落後於計劃。例如,美國國防部的一位官員在去年曾表示,美國海軍期待每年能獲得兩艘新的維吉尼亞級潛艇,但目前的接收率僅為1.4艘。

造船廠沒有足夠的技能型勞動力,干船塢供不應求,某些關鍵部件只有少數幾家供應商仍在供貨。

美國戰略人士指出,這種情況尤其令人擔憂,烏克蘭衝突已然暴露出此種困境:戰爭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而打仗需要有工業在背後支撐。美國的武器工廠一直難以跟上烏克蘭戰爭的需求。美國的彈藥製造商和造船廠還沒有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

如果美國介入台灣衝突,美軍將需要阻止中國船隻抵達台灣並卸載裝備和運送數千名士兵。雙方都將儘可能多地摧毀對方艦艇,以阻攔這些艦艇發射飛彈。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需要迅速讓受損的艦船重新投入戰鬥,也就是修復艦船,讓它們隨時可以重新投入戰鬥並使用火力。美國將很難在戰中增加造船產量並維修設施,尤其是因為現代船廠工人需要培訓。

而中國不會有這樣的麻煩。中國的優勢在一個位於上海附近和長江入海口的島上顯而易見。現在有兩個巨大的造船廠位於這個被稱為「長興」的島上,大量的造船資源集中在了一個地方。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5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長興島正在被改造成一個巨大的「造船基地」。從2005年到2008年,江南造船(Jiangnan shipyard)從上海市中心搬遷到長興島。隨後,第二家造船廠滬東中華(Hudong Zhonghua)也開始搬遷,目前搬遷工作仍在進行。

這些造船廠隸屬於中國船舶工業集團(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的子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是一家國有巨型企業,客戶包括中國海軍和外國航運公司。法國航運巨頭達飛海運集團(CMA CGM)去年與該公司簽訂了購買16艘貨櫃船的合同,規模為30億美元,兩年前達飛海運還訂購了22艘船。台灣航運公司長榮海運(Evergreen Marine)也與該公司簽訂了大額合同。

Maxar Technologies提供的5月份衛星圖像顯示了江南造船廠的龐大設施。在繁忙的船塢里可以看到20多艘船。有些是新造的,有些似乎是在翻新或維修。那裡似乎有貨櫃船、驅逐艦和中國第三艘航母(003型)。

CSIS中國實力(China Power)項目高級研究員Matthew Funaiole密切關注中國造船業的發展,據他稱,過去,商業和軍事領域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界限,而現在這種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CSIS近幾年分析的江南造船廠衛星圖像曾拍到一艘長榮海運的船與三艘中國軍艦停靠在一起,還有一次,在上述中國航母的旁邊,可以辨認出長榮航運船體的綠色。CSIS的分析顯示,該航母使用的干船塢早先曾被一艘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建造的貨櫃船占用,這表明商業和軍事領域正共享資源。

2023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原址的一艘中國測量船。圖片來源:CFOTO/ZUMA PRESS

Funaiole表示,當外國公司向江南造船廠付款時,其中一部分款項可能被用來再投資這家船廠。他稱,如果正被投資的碼頭、干船塢和裝配車間也被用於生產軍用船隻,該怎麼描述它呢?

在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Shugart看來,其結果是:「所有這些從中國購買船隻的國家都在付錢給中國,讓中國建造他們在戰時維修艦隊所需的造船廠。」他還說:「這有點讓人難以接受。」

達飛海運沒有回應置評請求。長榮表示,該公司的船舶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簡稱:中船集團公司)的商業部門建造,並稱該部門與公司的軍事部門是分開的。長榮稱,該公司的造船合同純屬民用商業性質。

中國海軍擁有370艘戰艦,數量超過美國海軍。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戰艦數量將增至435艘。中國的造船廠正在建造越來越先進的戰艦,如裝備精良的大型「仁海級」水面戰艦。它們還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岸警衛隊和捕魚船隊,以及龐大的商船隊。這些都增強了中國的海上力量。

與此同時,未來幾年內,預計美國海軍的規模將保持不變,或從目前的292艘艦艇變小,退役艦艇的數量將超過服役艦艇數量,之後才會再開始增長。為美國海軍提供幫助的後勤保障和海上補給船隊也在老化。

美國海軍擁有比中國更好的艦隊平台,比如有多艘航空母艦。但越來越多的海軍戰略人士認為,艦隊規模也很重要,越大越好。

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表示,他正在認真研究造船問題。據美國海軍稱,他已指示對美國造船問題的原因進行審查,並正在徵詢有關造船工業基地的建議,以「按照相關時間表,向作戰人員提供所需的作戰能力」。

德爾托羅在去年10月參觀了離舊金山不遠的一家私營造船廠。舊金山地區在二戰期間曾是最繁忙的海軍造船地點之一,是美國造船業輝煌時期的象徵,就像今天的長興島是中國造船業強大的象徵一樣。馬雷島海軍造船廠在二戰後的幾十年間生產了17艘核動力潛艇,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關閉。

德爾托羅在去年年底時表示,「歷史證明了一個清晰的規律:沒有一個海軍強國在同時期不是擁有主導地位的商業海洋強國,這其中包括在造船業和全球航運業都具備強大的實力。」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華爾街日報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14/2017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