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100%發現率!人胎盤出現微塑料,肉眼可見...

據估算,我們平均每周攝入大約5g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

這是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委託 University of Newcastle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其中,喝水攝入最多,普通人每周僅喝水就能攝入多達1769個微塑料顆粒[1]。

人體如何攝入微塑料顆粒圖源:文獻1

微塑料,是肉眼可見的塑料碎片。全世界每年生產4億餘噸塑料,但成為垃圾後,只有9%被回收利用,22%散入環境,被降解為微塑料(MP)顆粒(1μm~5mm),在環境中漸漸積累。

2018年,在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首次報告了在人類糞便中發現微塑料:「要特別關注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雖然在動物研究中腸道塑料濃度最高,但最小的顆粒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全身。」

而這絕非杞人憂天,隨著時間的流逝,擔憂一點點成為現實。

在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中,這些碎片抵達了胎盤——2月17日剛剛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62個胎盤樣本,微塑料發現率竟已達100%。[1]

出現在每個胎盤中的塑料碎片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論文發表於老牌毒理學期刊 Toxicological Sciences。

圖源:文獻2

於人體而言,胎盤是一個短暫的器官,在懷孕期間充當母體和胎兒循環系統之間的接口,同時也是保護胎兒免受母體環境中有害病原體侵害的屏障。

由於胎盤在出生後被排出,可以視作圍產期的一種「生物傳感器」,因此研究者選擇胎盤來檢測和跟蹤孕婦在 MP污染中的暴露情況,以及胎兒是否存在受影響的可能。

此前的研究中,對人體微塑料的分析主要通過碎片計數,即發現多少個 MP顆粒,這種方法的局限在於,可能有很多過於微小的顆粒因為看不到而忽略了。

而本研究通過創新手段從組織樣品中提取固體物質(塑料碎片),繼而通過熱解氣相色譜和質譜,對碎片進行「稱重」(定量分析)。最終,所有進行檢測的62個胎盤樣本都發現了微塑料顆粒,每克組織內有6.5~685μg。

也就是說,肉眼可見的塑料碎片,不僅穿過腸道壁進入了人體,到達了胎盤這一重要屏障,而且,無一倖免。

研究進一步對微塑料類別進行分析:常用於製造塑膠袋和飲料瓶子的聚乙烯碎片最為常見,占微塑料總量的54%。聚氯乙烯和尼龍次之,各占總量的10%,其他26%則來自9種不同的聚合物。

胎盤組織中所見微塑料顆粒圖源:文獻3

而這已非第一次在胎盤中100%發現微塑料,去年,一項發表在老牌環境科學期刊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研究,從夏威夷生殖生物樣本庫(HRBR)獲取了2006年和2013年的20個冷凍胎盤樣本,以及10個2021年前瞻性收集的新鮮胎盤樣本。[3]

研究結果顯示,胎盤中存在的微塑料的比例,15年間逐漸攀高。2006年,10個胎盤中有6個有微塑料,2013年9個有微塑料,2021年,10個全都有微塑料。

同時,不僅數量增加,而且每個胎盤組織子葉的 MP數量、大小,都出現了驚人的增長。

2006年,平均每4g胎盤有1.1±3.50 MP顆粒,平均尺寸2.82±0.31μm,範圍為1~8μm;2013年7.1±0.9 MPs,6.24±0.57μm,範圍1~17μm;2021年則高達15.5±3.0 MPs,5.14±0.75μm,範圍1~44μm。

微塑料發現比例圖源:文獻3

各器官無處不在,喝水攝入最多

2018年首次報導人類腸道出現微塑料後,一項針對北京青年人糞便中微塑料含量的調研結果也發現微塑料普遍存在於受試者的糞便中[4]。

正是這些研究證實了一個長期以來的猜測——塑料最終會進入人體腸道。

到2020年8月,美國化學會年會上又曝出更驚人的發現:人的肺、肝臟、脾臟和腎臟組織樣本中均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5]報告證實,在47個人類肝臟和脂肪組織樣本,無一例外都存在塑料污染。例如已明確存在健康風險、但仍在許多餐具廚具中存在的 BPA(雙酚 A),就在每個樣本中都有發現。

圖源:文獻5

第一部分所述毒理學論文一作 Marcus Garcia表示,微塑料之所以會遍布人體,是因為「我們不僅通過吃、喝攝入,甚至可以吸入微塑料。微塑料不僅影響人類,還影響所有動植物。可以說,微塑料早已無處不在。」[6]

University of Newcastle研究顯示,每人每周僅喝水就能攝入1769個微塑料顆粒,是人類攝入微塑料的主要來源[1]。

今年1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PNAS上發表了一篇,公布了這樣驚人的結果:每瓶1升裝的瓶裝水中,約含有24萬個奈米和微塑料顆粒(90%奈米塑料,10%微塑料),比既往估計的高出100倍。研究者對此提示,這已可能對飲用者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7]

圖源:文獻7

人類關於微塑料對水生生物、生態系統的影響已有了深入了解,但對微塑料對人類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卻仍遠未明晰。

在塑料的生產中,為了增加柔韌性、硬度、耐熱性,並且擁有不同的顏色,許多用塑料製成的工業和日用產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內分泌干擾物(EDCs)。

2020年,國際內分泌協會公布的一項報告中揭示,生活中建築、家具、家電、食品外包裝等塑料製品,都是 EDCs的來源[8]。目前使用的 EDCs早已超過1000種,已知存在健康風險的就有 BPA、阻燃劑、鄰苯二甲酸酯、紫外線穩定劑以及鉛和鎘等有毒金屬等等。

以鄰苯二甲酸異辛酯(DOP)為例,產前低劑量暴露就可能影響性別分化、甲狀腺功能、代謝功能,以及造成孕產婦妊娠併發症[9]。在北京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僅2010年,中國 DOP類暴露相關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種疾病的發病數約250萬起,醫療費用約達572億元[10]。

因此 MP除了單純作為一種異物,這些已知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化合物,也可能誘發氧化應激、炎症、內分泌紊亂和代謝紊亂。

第一部分所述毒理學論文的通訊作者 Matthew Campen舉例指出,人體組織中微塑料的濃度越來越高,或許與50歲以下人群的炎症性腸病和結腸癌,以及精子數量的下降相關[6]。

「胎盤中微塑料的濃度尤其令人擔憂。因為胎盤是暫時的器官,只生長了八個月,而人類身體的其他器官,正在更長的時間內積累微塑料。」[6]

論文通訊作者論述胎盤發現微塑料的意義圖源:文獻6

「塑料降解需要時間,當前環境中的微塑料可能已有40或50年的歷史。」與此同時,他也對全球塑料產量的增長深感擔憂,「每10到15年就會翻一番。即使我們現在就截停,到2050年,環境中塑料也將是現在的三倍。」[6]

或許進入胎盤是否意味著影響胎兒還未可知,但可以明確的是,無論在環境之中,還是我們體內,微塑料越來越多、無處不在,已是逐漸浮現的事實。

致謝:本文經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孫亞飛專業審核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丁香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6/202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