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官媒再評中國經濟為"東升西降"

周日,一位中國經濟分析師表示,中國GDP占世界經濟的比例雖然短期出現下降,但長遠來看是呈現上升的趨勢,顯示中國經濟依舊十分看好,可謂"東升西降"的態勢不變。由於該文發表在中國官媒,也讓外界質疑是否為政治宣傳。

圖為2020年4月8日,一名男子在武漢街頭的"中國夢"宣傳畫下打盹。

2月25日,在中國經濟面臨消費疲軟、地產行業泡沫破裂等結構性問題的同時,中國官媒《光明日報》刊出「唱衰中國,難阻東升西降大勢」一文。文章指出,雖然2023年美國GDP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中國占比減少,但不能據此認為「中國發展前景黯淡」或世界經濟格局停止了「東升西降」的演變態勢。

文章指出,美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增加,是因為通貨膨脹導致價格水平上漲,加上美元匯率升值也導致世界各國的GDP折算為美元後,「名義增長率較慢甚至出現負成長」。這些短期因素意味,發達經濟體占比下降、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占比上升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而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也不會有所改變。

原青海政協委員及企業家王瑞琴對本台表示,中共1949年建國以來,光明日報就是官媒三巨頭之一(另兩家為新華社人民日報),主要負責理論探討和宣傳。如今光明日報的影響力式微,「這篇文章赤裸裸就是給中共打氣、洗地的宣傳文章,不必太認真看,這個文章在中國也沒人看。」

王瑞琴指出,文章作者「張永軍」曾任職國家信息中心,目前待的機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不僅主管部門是國家發改委,創始人還是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由此推斷張永軍本人很可能是「以學者為名的官員」。

"東升西降"起源及用意

文章標題的「東升西降」一詞,能追溯到2021年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政治概念。根據人民日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學習問答,習近平曾說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東升西降』。他當時指出,」新冠疫情除了讓復甦疲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也凸顯西方資本主義的詬病,而使國際「東升西降」的趨勢更加明顯;不過,中國經濟在政府放棄清零政策後,反而出現斷崖式下滑,外界開始質疑「東升西降」說法與現實有所違背。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對此表示,「東升西降」的概念有200多年歷史。從相對英國以東的歐洲國家崛起,再到西歐與蘇聯陣營的對比,乃至二戰期間日本以旭日東升象徵亞洲崛起及擴張,以及毛澤東在1950年代也曾評判國際局勢為「東風壓倒西風」。

夏明認為,「東升西降」這樣模糊的政治概念不能掩蓋外資在中國的活動,或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情況。原青海政協委員王瑞琴也認為,美國經濟前景不能只看GDP占比等數據,也要從經濟總量基數大及行業部門的韌性,才能比較完整的評析。

記者:喬琴恩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7/202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