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位班主任的大實話: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家長都有這4個共同點

過年放假期間,我去看望高中時的班主任。

家鄉是一個十八線小城市,人不多,故事多。席間,我們聊起她曾經帶過的學生,一時半會兒還真說不完。

某某考上了湖北的一所985高校,還沒畢業就和知名企業的研發崗簽約,年薪拿著大幾十萬;

某某復讀三年只為圓夢北大,多年後,身在南京大學的她終於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踏踏實實地搞科研、發論文……

某某大學裡是校學生會主席,成績優異,畢業後選擇去偏遠鄉村當第一書記,每天累並幸福著;

考上好學校的大致如此,也有出國的、創業的、當博主的……好老師總是為學生驕傲的,她做到了桃李滿天下。

看著老師提到這些學生時興奮的眼神和嘴角的笑意,我問出了一個問題:按照您多年來的經驗和觀察,什麼樣的家庭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老師說了很多很多,最終說:除了孩子自己上進以外,最重要的可能還是家長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吧。比如能和孩子平等對話,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孩子有情感交流等等。

以下,就是我們討論的結果。

平等對話: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你說話嗎?因為你總是想控制他。」一位教育博主如是說。

確實,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於發號施令,而不是平等對話。

他們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長輩,有著更高的地位和權威,因此孩子必須聽從他們的安排。

然而,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當家長能夠放下身段,與孩子平等對話時,孩子會感受到被尊重,從而更願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這樣的溝通方式有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家庭環境。這不僅能夠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

我的侄子今年剛上二年級,他成績不太好,卻是個非常招人喜歡的小孩兒。他身上既有小孩子的調皮和靈氣,也有「講理」的邏輯性。

原因就在於:表姐從小就沒把他當小孩兒看,從不命令他做什麼事,而是給出建議,說清後果,與他商量,或讓他自己抉擇。

他雖然年紀很小,但是懂得自己行為的前因後果。

如果他想玩一會兒手機,那就好好表現請求媽媽同意;如果他貪吃吃壞了肚子,第二天他不舒服的時候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

他既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會設身處地地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樣的孩子,雖然暫時成績不好,但是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他會有個很好的將來。

別說「孩子這么小,懂什麼」,你與孩子的每一次平等對話,他都能感受到。

獨立自主: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當谷歌的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站在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作為特邀嘉賓發表演講時,無數雙眼睛注視著他,渴望從他身上汲取成功的秘訣。

布林不僅是一位科技巨頭,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典範。

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將很大一部分功勞歸功於他的父母。

他們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培養了他的好奇心、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布林的父母從不強迫他走特定的道路,而是鼓勵他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在關鍵時刻給予指導和支持。

這種教育方式讓布林在科技領域大放異彩,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啟示:成功的教育並不是一味地施壓和控制,而是鼓勵孩子多去探索,讓孩子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就不要事事包辦。」這是另一位在教育上頗有心得的教授曾經對我說過的話。

他告訴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於幫孩子做一切事情,包括穿衣、吃飯、安排學習等等。

他們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加輕鬆愉快地成長,但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孩子是需要自主性的,這個原則也與教育學中的重要理論不謀而合,即要尊重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在自我探索和實踐中成長。

那些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往往能夠遵循這一原則,不會過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是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他們不會事事包辦,而是讓孩子適當地承擔一些責任和義務。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洗衣服、做飯等等。

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自律能力。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們也會更加自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依賴家長。

注重交流: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教育學家威司朗斯曾經提出過「無能的父母」和「明智的父母」的概念。

他說:「讓孩子學會獨立,不是不管孩子,擱置為人父母的責任,也不是放任自流,讓孩子隨意地長大。那是無能的父母不願為教育投入的藉口。」

「真正明智的父母,懂得在小事上放手,大事上引導,情感上支持。」

孩子是一定要學會獨立自主的,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是需要經驗豐富的大人的支持的。

如果羽翼未滿的孩子在外面世界受了傷害,回家後又沒有得到及時的安慰與化解,很有可能因此長成內心的一個倒刺,等到長大越積越深,到那時候家長再干預已經來不及了。

都說很多成功的教育方式是「嚴厲的愛」,很多人只看到了「嚴厲」,卻沒有看到它只是「愛」的修飾語,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愛意。

嚴厲是方式,卻不是最終項;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護。

很多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手機?因為他們覺得手機比家長更懂他們。

我們當家長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總是忽略與孩子的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求,那就容易陷入雙方都在努力、彼此互不理解的寒心局面。

有時候,孩子其實比想像中更愛你。

現在生活節奏快,孩子壓力也大,所以,我們不妨多一點對孩子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關注,而不僅僅只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關心。

那些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在這一點上做得就很好。

他們會花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經驗,也會尊重孩子的隱私和個人空間。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焉有不開朗、不成才的道理?

言傳身教: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對於家長來說,教育的要義不在於把孩子雕刻成什麼模樣,而是與孩子一起攜手,為他的夢想添薪加柴,讓「這把火」燒得更旺。

毋庸諱言,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社會學認為,家庭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在大多數孩子的幼年,接觸最多、最親近的人是父母,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因此,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態度,儘可能以積極、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孩子的問題和需求。

這有助於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為孩子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如果父母情緒暴躁、髒話連篇,那麼就算孩子想好好說話,也沒有那個機會;如果父母舉止粗魯、不講道理,那麼就算孩子想按規矩辦事,也遇不上合適的場合。

除此之外,如果家長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孩子去做,那麼孩子也是不會信服的;家長以身作則,孩子健康成長的可能性也更大。

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中說:「終身教育是唯一能夠適應現代人,適應現代社會的教育,人終身都應受教育。」

教育這事兒,說白了是兩個大孩子帶一個(幾個)小孩子。沒有誰是天生就會當父母的,也沒有誰是一輩子不用學習的。

很多人在告別學生身份後就停止了對自我的教育和提高,這是不太行的。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著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家長不斷學習進步、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孩子背書、寫作業的時候,我們不妨在他身邊一起讀書;孩子想出去玩了,家長不妨也參與進去,放下手機和工作,一起踢球、爬山、跑步。

趁孩子還沒長大,多陪陪他吧。這樣,孩子的童年快樂了,大人的生活充實了,親子關係也融洽了,豈不是「一箭三雕」。

寫在最後

亞里士多德說:「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實是甜的。」

教育孩子確實是一件苦差事,但同時也是一場溫暖的修行,關乎生命、關乎傳承、關乎自己。

要想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我們不妨這樣做:

放下你的控制欲,與孩子平等對話;鼓勵他們獨立自主,訓練他們向未知邁步;注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成為一個可親的朋友;嚴以律己,在言傳身教中給孩子提燈照明。

最後,願每一個家庭都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溫馨港灣,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與關懷中茁壯成長,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5/2026051.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