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譯叢:為什麼中國沒有像納瓦爾尼這樣的反對黨領袖

作者:

題圖:2024年2月21日,在俄羅斯駐德國大使館門前,雨點滴落在簇擁於花叢中的納瓦爾尼畫像上。

譯者:Erin Zhang

這位頗受歡迎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已經死在獄中,但即便是以他悲慘的職業生涯來說,這在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俄羅斯民主活動人士阿列克謝·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最近去世,令世界各地的關注者感到震驚和悲傷。在中國,儘管政府宣傳將納瓦爾尼描繪成一名擁護極端主義的罪犯,但在該國受到嚴格審查的網際網路上,許多人都被他的遠見、信念和勇氣深深感動。「每個民族都有這樣的英雄。他們願意為了人民的自由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一位中國網友寫道。

也有人感嘆,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英雄。在納瓦爾尼於莫斯科法庭發表演講的帖子下,另一位網友評論說,「至少他可以講出自己的話」,並指出 中共當局絕不允許持不同政見者在法庭公聽會上自由發言並向公眾分享他們未經審查的言論。

中國確實缺乏一些使納瓦爾尼成為俄羅斯傳奇人物的條件。低估納瓦爾尼作為政治活動家的非凡聰明才智、能力和勇氣,或者貶低他的對手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的極度殘忍、復仇心和無恥,當然是錯誤的。然而,兩個政權的鎮壓制度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自由之家在2023年全球評估中將俄羅斯和中國評為「不自由」。在分析特定國家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世界自由度》報告中,俄羅斯總共獲得16分,而中國獲得9分,接近該報告100分制的最低分。近年來,兩國的情況都在惡化。以2015年為例,俄羅斯和中國分別獲得23分和17分。在最新一期評估全球網際網路自由度的《網絡自由》中,俄羅斯得分為21分,而中國得分為9分,同樣是滿分100分。

在俄羅斯,納瓦爾尼在2010年代成為反政府抗議活動的領導人後,聲名鵲起。他成立了一個由私人捐款支持的反腐敗基金會,通過該基金會發表了對俄羅斯高級官員涉嫌腐敗的調查結果。納瓦爾尼曾於2013年競選莫斯科市長,並於2018年競選總統,但均未成功。他因捏造的刑事定罪而被排除在2018年投票之外。他早年時期通過呼籲俄羅斯民族主義來贏得民眾的支持。他總是充滿魅力且機智,在他的 YouTube和 Telegram頻道上聚集了數百萬粉絲。即使在身體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入獄的最後幾年,納瓦爾尼仍繼續通過他的律師與公眾溝通,向公眾展示他堅不可摧的精神,而律師也獲得了一定的與他接觸的機會。

鑑於中國共產黨對社會機構的全面滲透;安全機構的龐大和無處不在;社區和工作場所中存在的線人;未經授權的私人捐款;完全不透明的刑事司法系統;多黨選舉的外在形式的缺乏等因素,上述活動在中國都不可行。最重要的是,中共優先鎮壓任何可能增強抗議運動能力的結社。

在中國的政治背景下,任何接近納瓦爾尼強大網際網路影響力的事物都是不可想像的。儘管早期希望網際網路的到來能夠解放國家,但中共還是成功地「把果凍釘在牆上」,創造了一個溫和版本的網際網路。反政府內容幾乎一出現就被壓制。主要的國際社交媒體和消息平台均在該國被禁止。國內平台雖然非常方便、娛樂,但審查也很嚴格。

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數字監控讓人們更難逃脫中共的監視。公民通過口袋裡的手機、面部識別攝影頭和街上的車牌閱讀器受到監控,或者對他們使用的每項服務進行實名登記。中國各地警方正在部署技術,據稱可以利用大海量監控數據來預測不受歡迎的行為,並在其發生之前阻止它們。

在中國,最接近納瓦爾尼的人可能是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他於2017年在國家拘留期間死於肝癌。劉曉波是一位文學批評家,也是1989年民主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的領導人,因他曾多次以和平方式反對中共的獨裁統治被監禁了三次。

儘管劉曉波在中國知識界廣為人知,並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獲得國際認可,但中國境內的大多數人可能——而且仍然——不知道他是誰。在群眾動員方面,劉最好的成就是《零八憲章》的發起,這是他於2008年與人共同撰寫的一份民主宣言,並在網上得到了數千名支持者的簽名。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現任中共領導人習近平2012年上台並開始進一步收緊對異見的控制之前。

由於中共對任何政治組織的無情鎮壓,現在出現的令人敬畏的反抗行動大多是由以前沒有公眾形象的個人所實施的完全出乎意料的行為。2022年10月,當中國仍處於嚴厲的COVID-19封鎖之下時,一名男子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座橋上展開兩幅橫幅,呼籲結束「零新冠」政策,並要求「國賊」習近平下台。當局迅速拘留了這名網友認為名為彭立發的抗議者,並採取行動審查所有與該事件有關的內容。彭的下落仍然不明。

儘管如此,有關彭英勇行為的一些圖片一度逃脫了審查。一個月後,它們幫助激勵了全國各地的許多抗議者譴責 COVID-19的限制。這場全國性的「白紙」抗議運動被認為是自1989年天安門示威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中共政權或許暫時阻止了像納瓦爾尼這樣的中國人的崛起,但缺乏知名領導人並不能澆滅普通民眾對自由與生俱來的嚮往。只要這種自由還在被剝奪,中國公眾就會感到沮喪,並渴望尋找不太可能的英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The Diplomat/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06/2026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