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易富賢:中國內需不足、產能過剩的三大原因

作者:
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總撫養比下降,進而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過低和勞動力「額外」過剩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即所謂的「低人權優勢」),政府有財力提供產業補貼,政府和企業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投資和創新,國際投資者也賺的盆滿缽滿。脆弱的社保減少了消費,導致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光棍危機進一步弱化了消費。所有這些共同導致了中國的內需不足、產能過剩。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內需不足使得今後增長難以為繼。

最近美國財長珍妮特·耶倫、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相繼訪華,都提到中國的產能過剩。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產能過剩的?

獨生子女政策破壞經濟穩態

1980年的《公開信》認為人口增長「增加撫養費」,「為就學、就業增加困難」,因此需要通過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減輕就業壓力、降低總撫養比。總撫養比是指少兒人口(0-14歲)和老年人口(65及以上)與勞動適齡人口(15-64歲)的比值。

此後很多經濟學家和人口學家也認同這些理由,比如著名經濟學家樊綱認為,「寧要老齡化,也不要不充分就業」。其實「人口多導致就業壓力」的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理論一樣荒謬。

王豐、蔡昉等人口學家將計劃生育減少兒童而降低總撫養比稱為「人紅利」,認為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了15%,對人均GDP的增長貢獻了26.8%。事實上,這種總撫養比下降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口高利貸,因為破壞了經濟穩態。

保持最佳血壓和血氧含量至關重要,因為出現偏差會導致疾病甚至死亡。25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社會穩態的哲學概念:「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和泥制陶,正因為存在空腔,才有了陶器的作用。鑿門窗造房屋,正因為留有較大的空間,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功能要通過「無」來實現。

這種哲學用於描繪生產和消費的關係再恰當不過:生產(「有」)為消費(「無」)服務是世界強國發展的客觀規律。經濟大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生產和消費並舉,進口和出口兩旺,引進和輸出均衡,收入和支出雙高。

筆者在2004年的一篇9萬多字的報告和2007年版《大國空巢》中,根據生物哲學的穩態原則指出,計劃生育將長期是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近期因為總撫養比過低導致內需不足、勞動力「額外」過剩、產能過剩,遠期導致勞動力不足和老人「額外」過剩。

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過低

各國都強調生產與消費的平衡。美國之所以是經濟大國,不僅僅是因為是生產大國,更因為是消費大國。

居民消費通常占GDP的60%。比如,2013-2022年期間,高收入國家占59%,除中國外的中等收入國家占61%,印度占60%,越南占57%。為了維持這種消費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需要占GDP的60-70%。1983年,中國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62%,家庭消費占53%,都大致正常。

兒童和老人不生產,但消費,尤其是兒童有巨大的消費力,因為願意為孩子花錢是父母的本能。然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減少了孩子數,從而導致總撫養比從1982年的63%下降到2011年的33%,「額外」過剩上億勞動力。總撫養比下降降低了家庭的剛需,導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降至2011年的40%,進而導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降至35%。此後,由於老人數的增加,使得總撫養比上升,居民收入和消費占GDP的比重也略有上升,但2023年仍只占GDP的44%、38%。

比如說,如果主流家庭有3個孩子,那麼居民可支配收入需占GDP的60-70%才能維持收支平衡。但是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居民收入占GDP的40%就可以滿足一家三口的剛需。過去四十年,中國家庭收入一直在增長,但增速低於GDP增速,於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知不覺中從1983年的62%下降到現在的44%。

(作者提供)

由於中國的居民消費只占GDP的38%,使得服務業只能提供47%的就業,而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提供70-80%的就業。將經濟比作一座房子,在已開發國家,「牆壁」(工農業生產)約占20%的空間,而「房間」(服務業)則占70-80%。而中國的「牆壁」占據了53%的空間,「房間」面積只占47%,不得不在「租住」其他國家的房間(即通過出口提供就業)。中國政府至今沒有意識到需要擴大「房間」的空間,而是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進一步加固「牆壁」。

中國內需不足的核心原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太低,因此儘管中國政府在刺激消費上絞盡腦汁,但毫無效果。最滑稽的是,在一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中國竟然提出「內循環」理論,指望像其他國家一樣靠內需推動經濟。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4%,內循環哪能循環得起來?

脆弱的社會保障網導致高儲蓄率

脆弱的社會保障網加劇了中國的消費不足。以2022年為例,全國共有7.34億就業人口,但只有2.38億人參加了失業保險,2.91億人參加了工傷保險。更糟糕的是,只有極少一部分失業或工傷人員能享受到福利。比如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6%,這意味著失業工人超過2500萬。然而,只有620萬失業工人領取了失業保險,平均每人9623元(1431美元),只是人均GDP的11%。由於失業率被低估,實際領取失業保險的失業人口比例肯定更低。

2022年,在3.01億領取養老金的人員中,1.36億(占45%)的城鎮退休職工平均每月領取3606元(536美元);另外1.65億(占55%,主要是60歲及以上的農村老人),平均每月僅領取205元(30美元)。而獨生子女一代顯然無力贍養他們的父母。既缺乏社會保障,又缺乏家庭保障,百姓別無選擇,只能減少消費,存錢養老,存錢應對各類社會風險。因此,2018-2022年中國的平均儲蓄率高達45%,而世界其他國家作為整體僅為23%。

婚姻危機加劇消費不足

中國的婚姻危機也造成了消費不足。在全球範圍內,女性的消費能力遠遠高於男性,比如美國女性控制了85%的採購。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的選擇性墮胎,女性消費者不足,並正在引發嚴重的光棍危機。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初婚年齡(男性28-32歲,女性26-30歲)的性別比高達125,農村地區為134。很多有男孩的家庭根本不敢花錢,而是省吃儉用,存錢為兒子結婚買新房,支付巨額彩禮。中國甚至流傳:「男人的消費能力不如狗」。

隨著青年人口的減少,並且很多女性也因為生活壓力和青年失業率高而選擇不婚,因此新婚數從2013年的1347萬對下降到2023年的768萬對,導致消費下降。

結論:獨生子女政策導致總撫養比下降,進而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過低和勞動力「額外」過剩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即所謂的「低人權優勢」),政府有財力提供產業補貼,政府和企業有足夠的資金用於投資和創新,國際投資者也賺的盆滿缽滿。脆弱的社保減少了消費,導致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光棍危機進一步弱化了消費。所有這些共同導致了中國的內需不足、產能過剩。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內需不足使得今後增長難以為繼。並且過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得主流家庭連一個孩子都養不起,生育率只有1.0,面臨人口崩潰。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30/204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