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中共送至門口的大禮…他們在「慢性中毒」

—簡澤偉:他們對中共的「慢性中毒」

近幾年亞洲因美中對抗掀起了地緣政治研究熱潮,美中雙方也在世界各角落較量彼此的影響力。尤其在東南亞,兩大國分別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來爭取這些國家的站隊。相較於中國政權一黨專政加上近年習近平權力集中化,美國可能在今年大選後因為總統的更易讓布局將有所變化。

而說到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中國便有相當長遠的歷史。更精確的說,中國一直都在那裡,且在大清朝衰弱前都是該區域最強大的存在。隨著川普政權促使對中政策的典範轉移,美國才開始抑制中國對世界各地投射的影響力以及拉攏各國對中國形成包圍網。話雖如此,每個國家對於中國的看法,在不同區域也會因的歷史背景與政治局勢而有所不同。就像許多國家看待美國的方式或許就會跟台灣的觀點不一樣,因此這也讓美中在世界各地影響力的競合上要有不同的操作手段。並非所有民主國家都將中國視為威脅,也並非所有政治體系較不自由的國家都將中國視為盟友,這都需端看該國是如何看待現今國際局勢以及與兩大國交往,誰能帶來利益而誰是威脅。

把焦點放回東南亞國家,中國自認繼承中華民國的正統中國地位,強調擁有十段線內海域的疆域主張,跟東南亞沿海國家有不少主權爭議。因此,美國可以聯合盟友與跟中國有海域衝突的東南亞國家進行安全合作。加上經濟安全的考量,許多產業大量從中國移往東南亞與南亞,也讓不少東南亞國家因美中角力而受惠。東南亞各國的政府也大多對美國進入該地區進行投資與安全布局給予正面回應,明顯站在美國陣營的,有近期與中國在許多海域疆域發生衝突的菲律賓,連同經濟建設方面也宣告放棄中國在菲的多項一帶一路建設工程。

此外,就連曾與美國有長期戰爭的越南也大動作和美國建立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也是因南海因素讓美國得以在東南亞深化影響力。縱使如此,與兩強陣營站邊時,都有各自認為必須堅定守護且抵禦對方陣營的主因。在西方陣營中,就算是對中國表現出較為鴿派的德國,也有基本底線。但是在東南亞國家面對這類陣營對壘的局勢,早從過去冷戰時期就有不站邊的傳統,且西方價值在大多東南亞國家並不吸引人且也不受歡迎。

基本上每一個東協國家對於美中在東南亞的競爭都有自己一套中立的配套措施與說詞,都是希望在兩大國之間取得一個可以受益且去風險的平衡。舉幾個例子,當國家主權面臨強烈威脅,中國的經濟紅利並無法蓋過對於海域主權上的威脅,且自身無法單獨對抗中國,就會像菲律賓靠往美國並持續拉攏該陣營的盟友,以平衡中國在自身海域的威脅。而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雖然跟中國也有南海爭端,與美國合作雖然可以跟菲律賓一樣得到安全層面的加強,但是經濟紅利有助於政權的鞏固,加上國內許多大型基礎建設仍需要中國資金挹注。中國帶來的經濟紅利便大於南海爭議帶來的安全問題。如同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在澳洲發表演講時表示,抑制中國崛起只會增加中國不滿,言下之意表明西方世界認為的威脅對他來說並不是威脅。

菲律賓近期與中國在許多海域發生衝突,連同經濟建設方面也宣告放棄中國在菲多項一帶一路建設工程。(美聯社

而新加坡則是想成為美中衝突的溝通橋樑角色,對於維持現階段的國際體系方式有自己一套思想。旨在降低雙方衝突風險,進而達到控制風險與維持國際秩序。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會批評俄羅斯烏克蘭的入侵,因為這是破壞國際秩序的行為,可能會導致國際平衡失序,影響小國的生存空間。

對東南亞國家而言,面對大國的競爭而造就的局勢,中小型國家多數處於被動面對這些政治變局。對於美國與西方民主國家圍堵中國,都有其原因與共同的基本價值因素。但是以美國視角將中國視為「修正主義大國」而進行並共同加入美國陣線,對於東南亞國家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且假如因美國政局變換,改變外交政策而不再布局該區域,那當初站邊的盟友可能就要獨自面對中國的壓迫。作為經濟鏈重組後受惠的東南亞各國又是中國一帶一路重點地區,雖然無法決定國際局面走向,但是可以在這競爭當中做出有利自己的選擇。美國沒有強勢主導該區域,並介入各國政治問題;中國也沒有展現冒進的一面,棒子與蘿蔔的使用還是蘿蔔居多。比如中國在南海爭議的衝突上都還沒真正秀出軍事實力來強勢驅趕域競爭對手,大多以騷擾或在現有的島礁上建築軍事設施來慢慢蠶食可控海域。

在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與軍事實力位列前三的兩大國之間,在目前「尚未」被迫選邊站前,於競合之中獲利的情況是最佳選擇,也是實用主義導向的中立位置。但是筆者會使用「尚未」的原因,也是因為目前美中還處於既有競爭又有對話的局勢,雙方都在可控範圍內強化或試圖追上在各領域的首位。

雖然這也是東南亞各國在大國競爭下的維持現狀,希望能在兩強之間還有維持自主性的空間並獲取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假如選擇站往一邊的話,反而就多了一個大國的敵視;少了更多談判空間。但兩強競爭所產生給東南亞各國的中立地帶,如同前面提到,是被動給予環境。未來競爭加劇的態勢升級,美中給予的談判時間更少、施加的壓力更多的可能性就會增加。立場不明者反而可能被懷疑的一方先發制人放棄,甚至直接被判定成敵方勢力加入制裁。或許目前這對東南亞各國來說並不是什麼迫切問題。但是如果以台灣角度切入,其實早晚都必須醒悟中國在東南亞政治與經濟上的布局都是權力擴張的手段。

中國確實不會大動作直接進行侵略占領,畢竟中國還沒有能力成為可以面對各國制裁併脫離現階段國際體系的實力。但相較於過去鄧小平時期開始韜光養晦的策略來壯大國力,習近平則是不隱藏的鼓吹中國夢步伐,並推動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言下之意,就是重塑現有的國際環境,未來不再是以西方世界為主的外交形式運作。所以在權力擴張與影響力投射方面不會直接一步到位,會一點一滴的侵蝕該國經濟與主權。

在安全層面,面對宣稱擁有台灣主權的中國,在軍事威嚇的手段上大多採取切香腸戰術式(Salami tactics)的,慢慢將擴大軍演範圍、派漁船騷擾、將任何干預手段常態化,縮小台灣的反應範圍。如同中國宣稱擁有南海主權範圍一樣,東南亞沿海各國不會擔心中國大動作武力進攻,但也同樣遭遇到持續的漁船騷擾與海上零星衝突。雖然都不是軍事衝突等級,但也造成他國執法人員受傷以及相關海島漁民的生存空間。

更不用說馬不停蹄在南沙群到的島礁上建立軍事建設,逐漸將南海軍事化的目的也相當明確。在經濟方面,台灣面對中國統戰策略中,軟可以再更軟的惠台福利與經濟貿易,看到了經濟被中國把持的危機存在。而面對中國的經濟紅利,東南亞各國應該審視隱藏在一帶一路與投資基礎建設背後的債務陷阱以及基礎建設間接被中國把持的風險存在,更何況這些經濟陷阱已經在許多一帶一路國家中發生。

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中國的和平崛起》中提到許多中國的崛起是必然,並創造一個「新天下」模式與各國和平共處,在國際關係中比美國人更懂得克制的藝術。馬凱碩博士認為中國並不是一個破壞國際秩序的存在,也不會隨意向他國發動大型戰爭與侵略。且中國不會去侵略美國也不干預他國內政,美國也只是因自身實力衰弱而創造中國威脅論。

當然,中國確實在戰略上相當克制,就算是現在習近平認為已經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但戰略上依舊蘊含過往韜光養晦的思維。中國沒有必要改變現行體制,而是改由他們主導。所以在強烈認為東升西降的思維下,崛起是必然的,美國衰敗後就將由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來領導世界體系。而「新天下」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現代版的朝貢模式,承認中國為大國中心地位當然可以和平共處,那假如對中國有異議的國家呢?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領土與權力的擴張是藉由把持該國經濟命脈與戰力部屬延伸,如果整個區域的大多數海域甚至國家財政都被中國控制後,基本上就是新天下模式的藩屬國地位。

這也是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家會與美國陣營進行軍事合作的主因,大多東南亞國家也都認知到危險性。但在中國的戰略下,這些危險反而是為慢性中毒型態。因為不是立即性危險,只是有認知到不舒服,中國送至門口的大禮都能壓下這些不舒服。但當中毒到病入膏肓時,在斷送自主控制權後已為時已晚。

面對大國競爭下,多數國家只能被動接受接受他們造成的環境。東南亞國家在不站邊的實用主義思維下,或許到目前都能維持自主性。但是也必須認知到維持自主性的時間與空間,可能在未來美中持續加強對壘力道而被限縮。也必須了解,目前中國對東南亞各國的威脅都不是立即且許多只是潛在性,或者說各國在風險評估上看法皆不相同。東協各國在經貿合作上大多也關注在自身的利益較多,彼此之間也並非往共同體的方式進行合作協商,多數以對話調節方式進行。

因此,大多國家對於抑制中國的表態持既綏靖又同時與美國進行軍演買份保險,在沒有集體共識的局面下,不站邊、中立等策略就是各自表現出的共識。但是東協國家在中國問題上有不同程度的見解,選擇同時接受慢性中毒又想要醫治的投機心態,只會在應對中國威脅問題上沒有共識且無任何合作機制,然後隨著時間相繼毒發。東協國家應先主動摒棄軍事安全與政治性的中立,這也並非要東協國家回到過去以反共主義擴張而合作,但在面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主義,東協也應該要共同守護區域安全穩定為首要目標,建立中國在南海安全上的共識與應對機制。集體決策也比較能擴大自主性空間,且不會獨自面對大國的壓迫。這樣同時能給於中國壓力並減緩南海軍事上的擴張,也是對美國未來的政治變局做了應變機制,至少東協國家已經有了安全機制與共識。

沒有人可以逃避國際環境的變遷,但對於追求自身國家安全與自主,都應該對威脅來源有明確的表態,反反覆覆的態度只會加速南海中國化的進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18/203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