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北京「相親特種兵」:一年相親100次,還沒上岸

今年過年前,我偶然刷到一篇名為《相親人年度報告》的帖子:  「這是我們一起走過的第6個念頭,你下載過的dating app有二狗、陌上花開、青藤、她說、花田、探探(一半已卸載)。今年一共相親84人,125人次,比上年減少15人,尚未上岸。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尬聊6個月。」 據說這已經是發帖人征戰相親市場的第6年了。從2017年第一次相親開始,她每年見的男嘉賓越來越多,到2023年已經年均125人次。然而,心儀的另一半卻始終沒有出現,2024年她還要繼續掙扎。 

今年過年前,我偶然刷到一篇名為《相親人年度報告》的帖子: 

「這是我們一起走過的第6個念頭,你下載過的dating app有二狗、陌上花開、青藤、她說、花田、探探(一半已卸載)。今年一共相親84人,125人次,比上年減少15人,尚未上岸。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尬聊6個月。」

據說這已經是發帖人征戰相親市場的第6年了。從2017年第一次相親開始,她每年見的男嘉賓越來越多,到2023年已經年均125人次。然而,心儀的另一半卻始終沒有出現,2024年她還要繼續掙扎。 

年均100人次都沒能上岸,北京的相親市場已經卷到這種地步了嗎?我半信半疑地聯絡到了發帖人——李雨霏,一位北京某郊區的中學英語老師。提出希望見面約訪後,李雨霏圈定了郊區的一片商圈,把餐館的選擇權交給了我。 

周五的晚餐時間,我們在一家泰餐館見了面。她穿了一件簡單的白色襯衫加長裙,一刀切的短髮,有一種女教師的知性氣息。從朝陽過去路程將近2個小時,仿佛跨越了一座城。李雨霏說,因為自己在郊區,地點偏僻確實曾成為勸退不少男嘉賓的因素。但如果有男生願意長途跋涉來找她,證明他還是有很大的誠意。

原來從定約會地點開始,對相親對象的一輪篩選就已經開始了。

今年李雨霏32歲,來北漂已經14年了。2010年開始,她來到北京讀書,念完碩士後在西二旗的一家網際網路大廠上班,直到2年前改行做了教師。如今,她已經拿到了北京戶口。 

我迫不及待問出了最好奇的問題,「你真的一年相過100次親嗎?」李雨霏掏出手機簡單算了下,告訴我,「不止。」 

準確地說,2022年開始的這兩年是她相親最密集的時間段,一年見100多人是常態。因為人數過多,她建了表格來記錄每個人的基本信息和約會情況,包括對方的地理位置、是否有房車、在哪裡見面、由誰請客、自己是否回請了等等。

其實在2020年時她就短暫相親過一段時間,當時她28歲,剛和第二任男朋友分手,同事推薦給她二狗APP見見新人。 

見面的第一位男嘉賓她並不心動,雙方只是簡單聊了聊日常就草草收尾了。但這次經歷為她開闢了新的渠道,約見過幾次後,她又相繼下載了其他約會軟體搜羅更多男嘉賓資源。 

李雨霏幾乎是在盡最大的努力挖掘潛在男嘉賓。 最忙的時候是在2022年,她在水木清華論壇的鵲橋板塊發了徵婚帖,當時有100多人來添加她。她要求每個人都備註好姓名年齡常住區域,以便更好篩選。甚至在尋找相親對象上,她的媽媽也出了不少力。即使遠在老家,她的媽媽也加入了好幾個付費的京津老爸老媽群,隔一段時間就會物色幾個合適的人選推給她。

李雨霏在小紅書上發的帖子

可為什麼,她為相親傾注的巨大努力始終收效甚微? 

李雨霏率先反駁了「眼光太高」的說法。在她看來,她的篩選標準已經放得相當低了。 男生身高在167以上,相貌端正即可。她很少在顏值上卡掉候選人,至於房車,也沒有硬性標準,有的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她更傾向於選擇略長自己幾歲的成熟男生,見的人半數以上都是理工男——而這個範圍可以說,在北京隨便一撈一大把。 

每一位符合條件的男嘉賓,她都會見一面來判斷對方是否合適。久而久之,她摸清了相親套路,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相親「標準化流程」。 

首先在軟體上匹配後,她會承擔起第一個主動的職責,向對方發出見面邀約。「第一次邀請由女生來主動推進是沒問題的。」但在見過第一面後,她便不再主動聯繫對方,只等待男方主動。「很簡單的道理,不主動就是不喜歡,女方主動的情形大多都不太靈。」

遵循這個策略,男嘉賓們從一面到二面,基本只有10%-20%會留下,從二面再到3456面,又只會剩下50%。「我現在的策略就是走量,只要基數夠大,最後總會剩下4、5個人。」

我開玩笑說,一面二面再到終面,這個流程實在太像面試了,是不是應該加個群面。她也說,如果能有群面那倒是能讓她省了不少心。現在她每次和相親對象約在星巴克見面,隔壁桌似乎也總能遇見相親男女,有時看鄰桌的小伙也不錯,還不如大家一起資源共享了,一次能多見幾個人呢。

「我覺得我就像一個HR,相親就是在做一種項目管理。」 她說。 

而所有人最終失敗的原因都是——她並不心動。 

這就是一個很模糊抽象的答案了。「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在尋找另一半,為什麼見了這麼多人卻很少有心動的,又很少有真正匹配的,能繼續發展下去的?」她問。

飯桌上,我也一度被問懵了。北京戶口+教師編制+長相端莊,在我看來,李雨霏完全符合刻板印象中相親市場的「好嫁風」。 

對這個說法,她也是贊同的,硬體條件並不是相親始終無法上岸的原因。而且據她所知,條件優秀的30+女生,也有很多人在做「相親特種兵」。運氣好的兩三個月就能找到對象,運氣不好的,也有像她這樣經歷過「百人斬」的。 

這個過程是很消磨人的,但也並不像網上傳的那樣充滿了奇葩,事實上,對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而言,大部分相親對象都是世俗意義上正常、甚至是優質的男性。 

「如果次次遇到奇葩,那不是也證明你在初篩時的眼光就有問題嗎?」高知女性都是具備基本判斷能力的,「相親沒那麼drama,就是一個很平淡的過程,聊聊雙方工作愛好等等。」

可在一次次見到類型大差不差的相親對象後,她卻逐漸變得有些麻木了。 

那些聯繫過一次後石沉大海的人都去哪了,她不清楚。她這個「HC」為什麼始終空缺,她更不清楚。我們很好奇李雨霏是怎麼將相親速配一步步標準化的,又是在哪一環出了問題。 

以下是她的講述。

相親「標準化」,我都能當HR了

我第一次相親是在26歲,那時還在北京讀研究生。第一回的體驗就是, 見到這個人的一分鐘以內就能判斷這個人是不適合的。那次相親很倉促地結束了。

之後一直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我真正開始密集相親是在2020年4月,入職了一家網際網路大廠後,同事給我推薦了二狗這個軟體。隨後我也嘗試了不同的相親軟體,飯糰、探探、青藤、花田、陌上等等,還用過水木清華論壇的鵲橋板塊發帖。 

最後覺得最靠譜的還是二狗和陌上花開小程序,主打的都是高學歷相親,我的相親對象基本都來自於這些軟體。徒步野外社團等婚戀交友社群基本不怎麼參加,我覺得軟體上大家的目的會更明確,更方便我找到合適的人。

另外,我媽也在幾個北京付費家長相親群里幫我物色,她推給我的人我基本都會見一下,不行的話再給她一個反饋。我的男嘉賓庫里也有一部分是經過家長篩選的。 

久經沙場後,我逐漸總結出一套相親流程。 

大部分相親對象我會先從軟體上篩查一遍,硬體條件合格的話互相匹配,就馬上加微信,簡單聊幾句後就邀約。以我的節奏,還是見面最重要,見面前我不會跟他勾搭來勾搭去的頻繁聊天。 

基本上打招呼就是開門見山,「哈嘍我的坐標在XX,你在哪裡呀?」從地理位置開啟話題,這時候第一輪篩選已經開始了,如果有的人加了微信發現我在西北,他在東南,我們再合適也有點難度,對方可能就失蹤了。

那麼如果對方能接受這個位置,我們就能順理成章過渡到約見面。 

從線上匹配到進入一面,大概有70%的男嘉賓能進入這一輪。一面結束後就是觀察對方的反應,後續的一周如果對方相對頻繁地來找你聊天,或者周五的時候約周末見面,這就是一個判斷的信號。 

能進到二面的人已經非常少了,上周我見了6個人,有2個人轉化到二面,這還算是非常好的情況。二面再往後可能還會篩掉50%。 

從二面到後面的3456面就是這麼個相處模式,還是男生主動更多一點。有時女生覺得這個男生快要涼了,就再主動一下。

曾經有一個男嘉賓我們藕斷絲連了6個月,斷斷續續地,開始對方可能有點激情,但事後我們不聯繫的話,我就發現我心裡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純粹出於同情,或者說覺得他是個好人,還能再相處看看,才持續聯繫著。就是魚池的管理制度吧,我覺得我也挺茶的。 

所以到最後還是能剩下幾個的, 只要基數夠大的話,像我去年見了100多個人,最後總能剩4、5個。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後浪研究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331/203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