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巴九靈:為什麼留守兒童的孩子,還是留守兒童?

如果要把孩子帶到深圳上學,便宜的私立小學平均也要一年一萬多;租房如果再多個房間,又要增加一年一萬的開銷;再加上平時還要照看孩子,夫妻倆必然有一個需要暫時放下工作。按照收入腰斬來算,一年下來,根本存不到錢。

所以他們最終只能選擇把孩子放在老家,讓他成為「留二代」。

有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不讓孩子上更便宜的公立學校呢?

對何雲來說,是想上上不了。

目前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主要依賴2001年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兩為主」方針——「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

在各地政府的管理下,為保護有限的城市教育資源,流動兒童進入城市當地公立教育體系,會遇到各種限制。

這種限制包含三種類型:入學准入門檻、學位限制、升學限制。

入學准入門檻一般有兩種形式,證件制或積分制。

證件制要求父母必須辦齊相關證件後,孩子才有資格入學。比如北京的「五證」門檻——就業證明、居住證明、戶口簿、居住證和戶籍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

而積分制,則會把父母的背景資歷按分數計,只有父母達到一定分數,孩子才有資格入學。

比如蘇州在2015年底頒行的《蘇州市義務教育階段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積分入學實施細則(試行)》,會衡量父母的學歷水平、技能水平、房產情況、表彰獎勵、社會貢獻等35項指標,並依項計分。

這種計分標準並不利多底層勞動者。學歷項里,大專及以上才有分數,大專(高職)是30分,博士研究生為400分,與前者相差13倍;在房產項,租房者只有10分,而有房產的最低就有60分,房子越大、套數越多,分數還會越高。

對於以初中文化程度占一半的流動人口來說,無論是證件制還是積分制,大多都難以達到門檻。

即便勉強達到入學准入門檻,還需要面對第二關——學位限制。

絕大多數一二線城市裡,學校學位都需要優先滿足學區內戶籍兒童,只有在有空餘學位時才接收流動兒童。

而在多個城市都發布了學位預警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即便滿足了入學門檻的要求,因為學位不足,很多父母也無法讓自己的孩子入學。

入學後,很多流動兒童也會由於家住偏遠,而放棄入學就讀。

順利進入公立義務教育體系後,他們還要努力克服第三關——升學限制。

在存在「高考移民」風險的省市里,會要求孩子的連貫學籍和更高的父母資歷。

比如北京,父母需要證明孩子有連續三年初中學籍,自己有合法穩定就業,並且連續繳納社保滿三年,才能升學。升學後,自己孩子也只能報考中等職業學校,無法進入普通高中。

那如果不進入公立教育體系呢?

父母就只能讓孩子上當地更貴的私立學校,或者進入當地民辦打工子弟學校。

而後者,隨著一線城市人口調控力度的增加,多年來也在陸續關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0/204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