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一場完美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華爾街日報在題為「德國該如何扛住更棘手的『中國衝擊2.0』」一文中指出,在中國第一波出口衝擊潮中,德國實際上是贏家……中國無力在先進位造業領域與博世、寶馬和西門子競爭,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現在,這種經濟模式已蕩然無存。」

德國如何應對這一嚴重局面?法國世界報日前報導說,「德國在對華貿易關係上的模稜兩可削弱了歐盟的一致性」。最讓法國等國不滿的是,就在歐盟委員會在巴黎鼓勵下啟動程序應對中國政府尋求擴大出口剩餘產能之時,德國卻被認為抱著「一切照舊」為好的姿態。

只要德國大企業在中國照舊大規模投資,德國總理朔爾茨就會竭盡全力安撫中國。法國不滿德國披著實用主義的外衣,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惜損害歐洲的整體利益。德國梅賽德斯公司老闆凱勒紐斯最近向《金融時報》發表的講話透射出一些德國老闆的精神狀態。在歐盟委員會考慮提高中國汽車進口關稅的同時,凱勒紐斯卻呼籲降低關稅。他稱「這就是市場經濟!讓競爭發揮作用」。問題是競爭必須基於對所有人都相同的規則。二十年來,歐洲一直相信這一理想世界終將到來,直到最近才意識到,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中國壓路機將橫掃一切。

的確,中國市場曾是德國工業名副其實的「天堂」,在中國經濟增長強勁、本土競爭剛剛起步、德國技術的貢獻不可或缺的時候,德國的冠軍企業能夠將中國變成一個巨大的利潤來源。在中國賺取的利潤又為德國的就業和創新提供了資金……

然而情況發生了變化,面對中國工業崛起,德國企業正在失去中國市場的份額和盈利能力。從邏輯出發,德國企業本應做出戰略調整,減少對中國投資,實現投資多元化,但情況恰恰相反。榮鼎集團柏林研究公司的數據顯示,2009年至2021年間,德國對華出口增長了136%,是法國、英國和義大利對華出口總和的兩倍。過去八年中,德國在歐盟對華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份額平均為58%,比前十年高出20個百分點。

法國國立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塞巴斯蒂安.讓證實:這些企業並沒有支持歐盟委員會主張的「去風險」,「好像沒有中國,它們就看不到未來,它們就像患上了斯特哥爾摩綜合症,促使他們加倍下注,深信最終會擺脫困局」。目前,大眾、奔馳、寶馬和巴斯夫四家公司占歐洲在華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

現在,一切都預示著德國的情況會繼續惡化,中國已在許多領域迎頭趕上,尤其是,儘管中國經濟發展放緩,仍在加速工業投資,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刺激了傾銷行為。對德國的衝擊已經顯現,2023年,德國對華出口下降9%,而且,中國的威脅已經延伸到歐洲和新興國家的第三市場。

榮鼎集團歐中關係專家諾亞-巴爾金預計:「一場完美風暴正在醞釀之中。中國和德國之間的競爭只會加劇,這將不可避免地迫使柏林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問題是何時?時間不等人。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利用巴黎和柏林之間的意見分歧,針對歐盟委員會對中國汽車行業補貼的調查,中國政府威脅要對法國干邑採取報復措施。

歐盟指責中國的低成本產品充斥歐洲市場,扭曲了歐洲市場,繼汽車、鐵路和太陽能電池板之後,布魯塞爾剛剛對風能領域的不公平行為展開調查,最終可能導致海關制裁。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也表達了對中國生產「產能過剩」的擔憂,尤其是在那些享受大量公共補貼的技術領域。

法新社周四報導說,德國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在德國 N-tv頻道上說:「朔爾茨應將減少產能過剩和抑制出口作為此行的優先事項」。他認為,總理有能力與目前「癱瘓」且缺乏外商投資的中國經濟進行談判。

根據中國德國商會的一項調查,近三分之二的德國製造商抱怨在市場准入方面處於「競爭劣勢」。但這尚未阻止企業家們留在中國的意願。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稱,「去風險化」(即降低風險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倡議基本上是紙上談兵,尤其是在汽車和化工行業。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法廣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2/204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