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特殊年代的童趣幾則

作者:

語錄的威力與限度

那時我們的機關和宿舍都在東城台基廠,而大多數職工的幼兒都送到復興門外木樨地上級機關的幼兒園,相隔有十多公里。在「文革」期間一切秩序失常,公共汽車起初是擁擠到像前幾年春運中的火車一樣,到站後大人可以硬擠出去,孩子卻擠不出去,靠乘客發揮集體互助精神把孩子舉起,從頭上接力傳遞到門口。每次都是一場戰鬥。後來就乾脆沒有車了,有也擠不上去。

周末接孩子成為一大難關,主要成為爸爸們的任務,至少體力強一些,實在不行時還可背著走一段。一日,孩子她爸去幼兒園接,有一位同事碰巧家裡有事,托他把他們的孩子也一起接來。就這樣領著兩個孩子開始艱巨的長途跋涉。以冰棍糖果為誘餌,好不容易走到約三分之一處,兩個孩子看見一幢與我們機關大樓相似的大樓,趕忙跑過去,一看不是,就此泄氣,坐在台階上再也不肯起來了。

一人也無法背兩個,眼看天黑下來,情急生智,想起了「一句頂一萬句」,就領著她們念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在「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鼓舞下,果然起了神奇的作用。兩個孩子居然站起來跟著走了。就此一路上不斷地有節奏地念這幾句話,作為前進的口令,走了一大段。不過越念聲音越小,終於失去效應,兩個孩子又坐在地上,這回念什麼語錄都不管用了。好在此時已離家不遠,最後連哄帶罵,生拉硬拽,也不知怎麼總算到家。大人孩子都筋疲力盡,倒頭便睡。語錄表現了它的神奇威力,終歸也有其限度。

「無私」教育的失敗

我們這輩讀過點書的人自參加「革命工作」後就有原罪感,深為割不斷的「個人主義尾巴」而苦。終於有了下一代,下決心從「一張白紙」開始,培養她成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無私的人。於是忽發奇想,在她身上做一番實驗,讓她從懂事起就沒有私有觀念,也就是沒有「你的」、「我的」之分。鼓勵她把玩具糖果等等都與小朋友分享,她的小朋友到我家來,賓至如歸,什麼都可以隨便拿。後來發展到她把小朋友帶回來,抽屜、柜子隨便翻。好在那時家無長物,我們只把特別要緊的東西藏起來,也不敢要她制止小朋友翻我家東西,以免破壞「無私」教育的實驗。直到有一天,我們帶她到別人家去串門,她老實不客氣打開人家的抽屜就翻起來。我趕忙制止說,「人家的東西不許亂動」。她一臉茫然,望著我們說「為什麼呀」?其潛台詞是:為什么小朋友可以翻我家東西,我就不能翻人家東西,再說,什麼是「我家」的和「人家」的呀?從那時起,我們的「無私」教育實驗宣告失敗。總不能教育出一個到別人家裡亂翻抽屜的孩子來不是?

選語錄專家

機關里又要「講用」了,人人過關,蓋莫能外,而且還要交書面的。我們在家對紙發愁,不知說什麼好。家裡的二年級小學生見狀想對我們有所幫助,問道:你們是要寫做好事的,還是檢討錯誤的?如果講做好事的,就用:「一個人做一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或者「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如果是檢討錯誤的,可以用「要鬥私批修」,「無數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利益犧牲了他們的生命,使我們每個活著的人想起他們就心裡難過,難道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犧牲,還有什麼錯誤不能拋棄嗎?」或者「要相信群眾相信黨」,要是講運動的,有「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要是要講大好形勢的,有「五洲四海紅旗飄」(她說明這不是毛主席語錄,但一樣可用)……她講了一串,如數家珍,十分自信,恕我不是好學生,現在連複述也記不全了。只記得我們的心情始則愕然,繼而啼笑皆非,但是對擠出一篇「講用稿」來並沒有多大幫助,因為缺的不是語錄而是內容。

與小豬同受優待

原來我們幹校在京郊。林彪「一號命令」後,限期離京,舉家隨機關到河南鄲城縣幹校。有一度,為了更加直接地向貧下中農學習,我們一家三口住到附近老鄉家裡。那是一家成分絕對純正,而因勞動力多一些相對說來生活還過得去的人家,有一間空房借給我們。當然我們三餐都還在幹校農場的食堂吃。小女也受到嚴格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很自覺地絕對不吃房東任何東西--熱情的房東可以拿出來待客的也就是一個煮雞蛋,她非常懂事地掉頭就跑,沒有接受。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資中筠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1/206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