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脫鉤之勢推動下,美中資本正遠離對方市場

2021年以來,美國風投基金撤出中國市場的速度顯著加快。長期從事美中跨境投資的弗蘭克·劉(Frank Liu)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在中國經營投資初創企業孵化器的負責人,劉先生曾在美中投資合作緊密的時期,為美國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平台。然而,如今這些曾經活躍在中國市場的美國投資者紛紛離開,成為美中在投資領域脫鉤的縮影。

上海街頭的大型電子顯示屏顯示股票市場的動態。(2022年8月3日)

奧斯汀—

2021年以來,美國風投基金撤出中國市場的速度顯著加快。長期從事美中跨境投資的弗蘭克·劉(Frank Liu)對此深有感觸。作為在中國經營投資初創企業孵化器的負責人,劉先生曾在美中投資合作緊密的時期,為美國創業者和投資人搭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平台。然而,如今這些曾經活躍在中國市場的美國投資者紛紛離開,成為美中在投資領域脫鉤的縮影。

美中在風投領域逐漸脫鉤

根據財務數據研究公司Pitchbook提供的報告,美國投資人2022年在中國的投資總額驟降至97億美元,只有2021年的不到三成。2022年,美元基金在中國承諾投資的項目只有31個,為六年來最低。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國際商務研究主任威廉·芮恩施(William Reinsch)對美國之音說:「美國企業清楚地看到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增加,並正在做出相應反應。因為不確定性太大,風險太大,導致投資變得不再划算。」

從事美中跨境投資的劉先生對記者表示,自中國取消新冠清零政策以來,他在過去的一年內曾嘗試力促美中企業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但是並無成效。相反,越來越多相熟的美國投資界人士離開中國。

他認為,美國資本退出的首要原因是美中關係的不確定性,因為美國資本的投資一般比較長期,不確定性越大,則代表長期投資的風險越大。他說:「美國投資人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這種風險評估看得特別重。」

雖然中國政府已經多次釋出歡迎外資的信號,但劉先生認為:「(美國投資人)不是你政府說一句話他馬上就信的,他是看你怎麼做,他看你的行為,而且這個行為他看不是看一天兩天,他甚至會觀察一年兩年。」

曾在2001年至2016年擔任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成員的芮恩施通過電子郵件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不確定性成為了美國資本撤離中國市場的主要因素。他說:「儘管中國聲明歡迎西方投資,但國家安全部突襲西方公司辦公室和拘留員工等行動發出了比政府所說的任何內容都更強烈的信號。」

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總統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實體對中國的半導體與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人工智慧這三大領域的投資,並要求美國投資者向美國財政部通報屬於受限類別的投資。此舉進一步推動了美中在投資領域的脫鉤。

美中曾有投資蜜月期

自2008年起在中國經營投資基金的資深風險投資人傑弗里(Jeffrey)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回憶起美中之間在投資領域曾有一段蜜月期。

「美國在中國的投資,我覺得最黃金的時期可能是2000年以後,尤其是08年左右,中國整體是一個非常開放,非常融入世界的這麼一個狀態,」他在採訪中對記者說道,「不管是網際網路經濟也好,移動網際網路經濟也好,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外資或者美資在裡面參與的話,我認為中國的這些行業是不可能到今天這個階段的。」

事實上,中國科技業的領頭羊百度最初獲得的風險投資中就有美國資本,在美國獲得大量用戶的中國電商平台Shein和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成功也都離不開美國投資人的支持。

傑弗里還回憶說,在2010年左右,美元基金在中國甚至享有「超國民待遇」。他解釋道:「外資到地方時,當地都會給非常高的禮遇,領導可能都會出面接待,也會提供一些便利,在辦理工商等各種手續的時候,可能也會給一些所謂的綠色通道。」

貿易戰、疫情成為轉折點

傑弗里和劉先生都認為美中貿易戰和中國在疫情期間嚴格的封控政策是兩國風投領域從合作不斷到逐漸脫鉤的轉折點。

2018年3月,美中貿易戰打響,美國川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而中國也採取了報復措施,對一些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此後的數年裡,美中兩國在貿易領域摩擦不斷。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從2016年創歷史新高之後大幅度下降。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自從2018年以來,中國幾乎不再在美國投資,即使在2023年,當中國在全球的投資開始復甦,在美國的投資依然微乎其微。

而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在貿易戰期間都比較穩定,直到疫情期間才大幅下降。在矽谷經營一家投資基金的美國人史蒂夫(Steve)表示,中國嚴格的疫情管理政策對他和公司員工都是一個衝擊。

史蒂夫很喜歡中國文化,公司也曾在香港設有辦公室。但現在,他的公司已經將香港的員工派駐到新加坡和加州矽谷。公司原本會定期派人前往中國,和獲得投資的中國企業的管理層開會,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但這一正常商業行為在疫情期間無法開展。而現在雖然疫情封控已經過去,但他手下的員工也不太願意前往中國出差。他坦言,這讓他對於未來投資中國公司更加謹慎。

傑弗里提到,幾年前,中國人對於美國的資本與技術是一個積極並且嚮往的態度,但是從貿易戰開始,美中關係不斷惡化,中國國內到處充斥著反美情緒,這讓美國資本和美國產品不但不再享有優待,有時候反而成了負面的象徵。

傑弗里表示,這種反美的情緒以及美中關係的劍拔弩張,有時候也會讓企業在選取投資人的時候進行自我審查。除去發改委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在政策層面有硬性的限制以外,許多中國企業也將引入美國投資人視為一種麻煩,比如在公司管理和公司結構上就要格外小心。如果公司發展過程中做政府的項目,也會比較敏感。

傑弗里說:「中國的企業,除非是非常適合去美國上市,不然也不需要去選擇美國投資人。如果人民幣基金和美元基金給出的條件是一樣的,就會選人民幣基金。」

美中各有新的投資方向

根據《華爾街日報》今年5月的報導,在國防領域的打造戰場軟體、軍用無人機和自主潛艇的初創企業正成為美國投資人的「新寵」。

自2008年起在中國經營投資基金的資深風險投資人傑弗里(Jeffrey)在接受美國之音視頻採訪時則表示,他看好美國的基建和新能源領域。他說,2021年,拜登政府宣布了逾2萬億美元的基建和經濟復甦計劃,增加了美國本土的投資機會。

目前已經在美國定居並投資美國項目的傑弗里還表示,美國資本對於印度、墨西哥等發展快速的進行市場的興趣增加。「可以去印度,墨西哥等對美國友好的國家,不需要冒很多風險去投資中國。」他說。

根據印度外交部的數據,2023財政年度,美國是印度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第三大來源國。

中國的企業則獲得了中東資本的青睞,這也和中國與中東國家外交關係的升溫有緊密聯繫。僅在去年,來自中東的投資公司就對包括蔚來汽車在內的多家車企進行投資。沙特投資部(MISA)也表示有意在大灣區開設辦事處,以擴大其在中國南方的業務。

從事美中跨境投資多年的弗蘭克·劉總結了現在中國風投領域的兩個熱點。一個是如奶茶,麵館這樣的消費行業。這些行業和中國本土的文化熱點與消費習慣緊密相關,外國資本投資時並無優勢。另一個熱點則是無人駕駛這樣的新科技,在該領域,中國企業傾向於投靠與政府關係密切的知名中國投資公司,因為這可以幫助初創企業得到各種政府的批文和許可。

「最受中國公司青睞的投資人,一個是騰訊,一個是百度,背後都有很多資源。」他說。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9/2064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