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什麼信號?三中全會習新質生產力或被拋棄

—釋放什麼信號?三中全會可能拋棄新質生產力

羅奇指京港氣氛沉重學者指三中全會或拋棄"新質生產力"

中國經濟自2024年以來表現不如預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四月宣布將在七月召開三中全會一度給外界帶來希望。不過,隨著會議日期的逼近,外界對三中全會的期待卻漸漸轉為觀望、甚至不抱希望。究竟習近平的領導班子能不能推出救經濟的政策?

多年來唱好「中國經濟的前摩根史坦利前亞洲區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繼宣判」香港玩完「之後,6月13日再度刊文(Resignation Bordering on Despair)表示,北京和香港兩座城市失去原有的熱情和原本那種「做就能成」的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聽天由命的消極,年輕一代對於未來更是瀕臨絕望。

」在三中全會召開之前,(這現象)令人憂心「,羅奇指出。

羅奇在其博客寫道,一大群中國企業家上周和他會面時,一致抱怨北京當局不夠重視私營部門。他們預料下個月備受矚目的三中全會,國家施政重心仍將放在國有企業,以及習近平強調的新質生產力。這些中國民營企業家和羅奇一樣,都對2013年習近平第一次主持第18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記憶猶新,這些改革計劃最後未被執行。

經過數個月的延遲,中共中央政治局四月底宣布,原本應在2023年秋天舉行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在今年七月召開,主題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並審議《關於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消息宣布後,一度給外界帶來希望,不過這個希望漸漸轉為觀望或失望。

瑞銀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以書面回複本台採訪時表示,中國經濟的關鍵問題在於「發展模式停滯不前」,始終仰賴地方政府提供貸款支持基建、試圖穩定住房市場等供給面的刺激。他認為,中國需要「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費,以及改革戶口、稅收制度和地方政府融資,並擴大從國家轉移財富到私營部門」。然而,"習近平不會這麼做,他解決中國系統性增長放緩的辦法是新質生產力,即對特定企業和部門進行投資、大規模融資和援助。"

資料照: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史丹利前首席經濟學家及亞洲區主席羅奇接受自由亞洲電台粵語組專訪

羅奇與其最新著作(RFA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席教授謝田也悲觀的指出,本次三中全會可能還是「老調重彈」。他說,中國政府想借鋰電池、太陽光電產業和電動車等新質生產力讓老百姓有工作做,但此政策「剛剛出來就遭遇歐美強烈抵制,所以帶動經濟的成效還是有很大問號。」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國經濟研究員黃天磊說明表示,第18屆三中全會幾乎把所有對中國經濟最關鍵的改革領域都提到了,「理想是很豐滿的」,比如財稅、農村農業城鄉一體化和戶口等。此外,該次會議還把市場在資源配置的角色從發揮「基礎性作用」,擴大改成「決定性作用」,但政府資源最終都流向了扶持國企。

根據黃天磊和其團隊的計算,在中國扶植國企措施,再加上新冠清零政策影響之下,中國非金融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額占國家GDP的比例卻從2013年的166%「劇烈提升」至當前的282%。

中共當局或將揚棄新質生產力聚焦居民就業收入問題

黃天磊認為,中國經濟奇蹟其實是「民營企業崛起造就的」,國有企業不僅不是增長來源,盈利能力還越來越差。儘管北京當局也對如何提振當前民營企業家信心低落十分頭疼,甚至計劃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但法案效果可能有限,因為關鍵還得塑造國企與民企皆能「公平競爭的環境」。

不過,黃天磊近來也觀察到,中共當局似乎在近幾個月逐漸意識到過於重視新質生產力的問題,也就是通過產業政策培植本土創新,而忽略掉居民就業、收入是否穩定才能激發消費欲望的問題。比較明顯的跡象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4次會議時,習近平提到「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新使命。此外,5月底習近平在山東濟南與企業專家座談時,還邀請到著名的市場派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

黃天磊說:「最近來華盛頓訪問的一些中國經濟學家似乎也是這麼覺得,就是說7月份的三中全會可能會出台一些和居民端就業有關的政策。「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16/206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