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天線的故事——一條繩子的啟蒙

作者:

直到高一第一學期(1949年秋季),我的課餘興趣還停留在玩兒無線電上。我當時是北京四中的業餘無線電小組的「頭兒」。小組中有能人。北京的小報上報導過我們小組的活動,特別提到我們去清華大學求教專家,增長我們的無線電知識。恰恰是這個報導,和清華大學之行,使我從「玩兒無線電」上金盆洗手了。

對高中生來說,能看懂收音機的線路圖,也能分辨出各個部分的功能:高放,外差變頻,中放,檢波,功放,電源整流等等,還能粗略說出為什麼有這些功能。根據這些淺近的理解,就可以換零件,改裝,重組,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高中生的玩兒法。它同初中生的玩兒法——按圖裝配聽個響兒——已大不相同。

對於我和一些小組成員,最不明白的是天線。天線的功能當然是接受電磁波信號(收音機),或產生電磁波信號(發射機)。但是,天線為什麼能接受和發射?通俗無線電書籍上就語焉不詳了。語焉不詳還不要緊,就怕誤導。

有的書籍,在天線之上畫上幾條曲線。其形狀就像小人書里武俠們身後的螺旋狀曲線,表示武俠們翻幾個筋斗,駕著雲就來了,或走了。用武俠的來去比喻電磁波的來去,當然是100%誤導。

有的書較認真,多說了幾句:天線杆上有電荷,也有電流,可以產生電場和磁場,電磁波就是由電場和磁場構成的。這有道理。

好,那我們也來認真一下。杆狀天線上的電流是沿杆方向的,所以磁力線應是圍繞天線杆的圓環,即磁力線垂直於天線杆,這在許多書上都有。又,天線上如有電荷,應是沿天線杆方向分布的,它們的電力線應是是垂直於天線杆,沿徑向方向的,這在許多書上也有。這樣,天線杆外的電場與磁場相互垂直。很好,電磁波的電場和磁場就是處處相互垂直的。書上又說,電磁波的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及磁場。這樣,天線外電磁波的傳播方向應是平行於天線杆的。亦即,沿杆向上,或沿杆向下。

這個推論只基於四個垂直關係:磁場與天線杆垂直;電場與天線杆垂直;電場與磁場相互垂直;電磁波傳播方向與電場磁場二者垂直。這在很多普及讀物上都有,不需要任何中學以上的知識。

如果電磁波真是沿天線杆方向發射,杆狀天線就應指向接受者所在的方向。

這個結論顯然不對。四中西邊的官園裡,就有高大的杆狀天線,指向天空。難道它的目的是發射給天上的接受者?當時(1949年),還沒有人上太空,連飛機都很少。

我業餘無線電小組的成員決定去清華大學電機系去請教。當時,清華大學電機系的聲望,在北京的中學生里,絕對是排名第一的,超過物理系。許多同學的大學目標是清華電機系。

無線電小組中,五六個有自行車的成員,找了一個好天,結伴直奔清華園。當時的北京城外(即如今二環以外)極少公共汽車,也沒有像樣的柏油路面。北京城裡的學生上街遊行,「反飢餓,反內戰」,少有清華和燕京的學生參加,就因為進城交通不便。

電機系並不重視我們訪問。也難怪,幾個中學生嘛,懂什麼?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年輕教師,也許只是個研究生。接待者的專長大概是電路。他總是用電路來解釋電磁波,一直不提電場磁場。好像電磁波與電場磁場無關。他說,天線是個開放電路,所以能把電磁波發射出去。這種解釋,甚至說不清「垂直-垂直-垂直-垂直」是否有錯,錯在那裡。有點糊弄人,似是而非。不算100%誤導,就算99.9%吧。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到了高一第二學期,無線電的玩兒興頓然消失,我最終退出了無線電小組。

高二開始有物理課,講課教師是四中的鎮校之寶——張子諤老師。張老師的課,生動,有趣。說到雷電的時候,張老師特別提醒大家,不要學屈原。正在公演的郭沫若的話劇「屈原」里,有名的「雷電頌」一場,是屈原在雷電交加時指天發誓:「電啊!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呀!……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很多同學喜歡用歇斯底里腔調朗誦。教室里一片「劈呀」「劈呀」。

幸好,屈原最終沒有被劈到。張老師說那是因為屈原命大。命不夠大的人,千萬別在打雷時指天發誓,少跟雷電逗著玩兒。

雷擊問題,很像天線問題。天線收到電磁波信號,就如同電磁波信號「劈」到了天線。雷電交加時,收音機嘎嘎亂響,那就是閃電發射的電磁波在「劈」天線。

那末,發射機呢?似乎應當反過來,是天線主動在「劈」。「劈」誰?誰被「劈」?如果屈原拿著一台無線電發射機指天發誓,在雷雨交加時,發射機天線是不是會多「劈」出點電磁波?我沒敢去問。張老師是長輩,威望太高,有點令人望而生畏。

高二代數課老師是王景鶴,年輕,隨和,風趣,不修邊幅,安徽人,口音不重,和學生混得很熟。得知王老師是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的,我就到他的單身宿舍問他天線如何發射,也談到高一時的清華之行。王老師聽後哈哈大笑:「你們是跑錯了衙門,這種問題,你們應當去找物理系。」他還說,清華物理系的教授,很多是從西南聯大回來的,他認識。

王景鶴老師告訴我:「你說的『垂直-垂直-垂直-垂直』關係都對,天線周圍是有你說的那種電磁場,不過,那種電磁場不是電磁波。電磁波里的電場是由振盪的磁場產生的,而磁場又是由振盪的電場產生的。『垂直-垂直-垂直-垂直』電磁場是所謂的靜場,或近場。不存在沿著天線杆向上或向下發射的電磁波。」這一段話,簡單否定了「官園天線」的目標是太空人。

王老師又說:「杆狀天線周圍的電場不僅有你說的垂直於天線杆的電場,而且有平行於天線杆的電場。」第一次聽到!

「如果電荷有加速度,電信號的傳播速度有限(不是無限),就會產生平行於天線杆的電場。」——為——什——麼?

王老師拿出一張紙,畫上一條直線:「如果這是一條繩子,你握住一端,另一端拴在樹幹上,拉緊,繩子是直的,同你豎直的身體垂直。繩子相當於靜場。

「如果你的手突然上提,或上下晃一晃,繩子上會有一段打彎。」王老師畫了一個彎。

「打彎的一段繩子,並不同你的身體垂直,它有平行於你身體的分量。打彎的一段不是靜止的,它會從你的手的一端,一直跑到樹幹。繩子拉得愈緊,『打彎』跑得愈快。」這不難懂,找一條長繩,再找一棵樹,就容易驗證。

「如果繩子很長,打彎的一段一直在向外傳播,同你徹底脫離關係。這就是『發射』

「再,如果繩子被拉得無限緊,繩子永遠是直的,不會打彎,因為這種繩子上的信號傳播速度是無限大。實際上,繩子不可能被拉得無限緊。拉得太緊,繩子早就斷了。但是,物理就是要思考極端情況,才容易弄明白。」

「物理就是要思考極端情況,才容易弄明白。」有道理。

繩子相當於電力線,「手突然上提」或「上下晃一晃」(振盪一下)相當於天線中電荷的加速運動。如果電信號沿電力線傳播速度有限(繩子不是被無限拉緊),就一定有一段電力線「打彎」,不再同你的身體垂直,而有平行分量,它向外傳播。這就是「有加速度的電荷會發射電磁波」的原因。

「所以,發射電磁波是由於天線中(或閃電中)的加速運動電荷『劈』到了天線周圍的靜場或近場,產生了電磁波的電場和磁場。」

後來知道,以繩子「打彎」(或稱kink)說明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是湯姆孫(J. J. Thomson,英)首創的。他注意到電力線的一些性質類似於被拉緊(不是無限緊)的繩子。加速運動電荷會使電荷本身的靜場(近場)的電力線打彎,產生了電磁波[1]。電荷周圍的靜電場,永遠跟著電荷走。所以,只要電荷有加速運動,就會「劈」到電場,發射電磁波。

插幾段有關電磁波的歷史。

1865年,麥克斯韋(J. Maxwell,蘇格蘭)建立了電磁學的基本方程後,預言有電磁波存在。

直到二十年後,1886年,才有赫茲(H. Hertz,德)證實電磁波的存在。赫茲證明,人造的放電(實驗室里的閃電),能發射電磁波。據傳,當時有人問赫茲,你這個發明有什麼用?他說,沒什麼用,除了在表演時,會令在場仕女們驚奇和尖叫。

又過了十年,馬可尼(G. Marconi,意)開始建造天線,愈造愈大,逐步證實,電磁波信號可以傳遞數十,數百,上千公里。他創建了第一個商用無線電報公司。這是電磁波實用之始,其勢頭至今未減。

天線一詞(Antenna,意為昆蟲的觸角)可能就是馬可尼等首用的。

儘管如此,直到那時,為什麼放電(或閃電,或天線)能發射電磁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馬可尼設計天線,還是用經驗公式,如馬可尼律:電磁波的有效傳播距離正比於杆狀天線高度的平方。

1898–1900年,A. Lienard(法)和E. Wiechart(德)前後獨立地得到了完整的運動電荷的電磁場解。Lienard–Wiechart(L-W)公式嚴格分清了與加速度無關的近場(「垂直」場),和加速度產生的輻射場(電磁波)。

L-W公式為電荷電流發射電磁波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可尼律等不過是它的推論。L–W公式的計算過程很繁複,不易普及(不過,早在60年代,費曼在他稱之為「普及水平」的物理中,已開始用L–W公式解釋電磁波了[2])。

1903年,湯姆孫在耶魯大學作演講時,用電力線的打彎說明加速電荷如何發射電磁波。「打彎」圖像不但能正確地區分近場和輻射場,也能證明近場不參與能量傳輸,而輻射場攜帶能量。J.J. Thomson的「打彎」圖像甚至還可以部分地得到L–W公式[3]。所以,「打彎」解釋雖然簡潔易懂,但不失嚴謹有效[3]。這遠遠不是「開放LC電路產生電磁波」的說法所能比的。

以下一項,也容易查實:1949年,在清華園裡誤導我們的「開放電路」說,迄今仍流傳於一些中文的百科網站,甚至高中教材上。

後來,王景鶴老師還借給我一些通俗的量子論讀物,其仲介紹原子是如何產生輻射的,即如何發光,發X-射線等等,原子沒有天線,也沒有LC迴路,但與天線發射電磁波有相通的道理,都是由於電荷的加速運動。

上大學後,我還回四中看望過王景鶴老師。他同我在北大的第一位物理老師——黃昆教授——在西南聯大是同學,他們講起物理來,有一種類似的「味道」。

西南聯大之後,黃先生遠赴英倫留學,1950年回國。王老師則過海去台北教中學,1949年回大陸。

肅反運動後,再去四中,就沒有見到王老師了。因台灣一段歷史,王老師被當局懷疑為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離開了四中。數年之後,又聽說,王老師已被調到北京師範學院教數學了。

不過,我再也沒有見到過他。也不知他是否還保持著當年的風趣,瀟灑和智睿……

從四中出來的人不少,回憶文章也很多,但很少提到王景鶴老師。我曾受惠於王景鶴老師,特別忘不掉他的一條繩子的啟蒙。故草此文以記之。

[1]J. J. Thomson,Electricity and matter,(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4).

[2]R. Feymann,Lectures on Physics(CIT,1963).

[3]J. Tessman,1967,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35,523;H. Padmanabhan,ibid,2009,77,151.

2012,Tucson

華夏文摘第一〇九二期(cm1203a)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華夏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7/2072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