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老魚時評:洞庭湖水災:管涌到決口的系列「人禍」神操作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洞庭湖大堤到現在還沒有堵住,但是當地有關部門已經下了通知,要求公職人員不得隨便接受採訪,所有關於抗洪搶險的消息,必選以官方通稿為準。 至於通稿的內容到底是啥,現在還不清楚,但我覺得,面對造成如此重大的損失,原因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這些通稿里應該給受災群眾們一個說法。

最近幾天,全國的吃瓜群眾們都在關注洞庭湖決口的新聞,關於這次災情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現在說法很多。

首先,洪水和強降雨肯定是這次災情的直接原因。

最近,洞庭湖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量大,引發洪水,自然增加了決口的風險。

這次的降水有多大呢?

說數據可能比較抽象,可以看圖。

當然了,遇到強降雨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導致大壩決口,這裡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其中洞庭湖的泥沙淤積也是導致洞庭湖容易決口的原因之一。

由於長期有大量來自長江及其支流的泥沙進入洞庭湖,這些泥沙在湖底沉積,就抬高了湖底,減少了湖泊的蓄水能力,使得洪水期間更容易決口。

受災前的洞庭湖

受災後的洞庭湖

再加上洞庭湖周圍的一些堤壩基礎和土壤土質較為疏鬆,抗沖刷能力差,在高水位時容易發生潰堤。

事實上,洞庭湖本來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給長江蓄洪,在長江遇到高水位的大洪水時,就可以進入洞庭湖進行分洪,但歷史上,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耕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圍墾和開發,改變了湖區的自然水文環境,削弱了湖泊的調洪能力。

比如決口的華容縣團洲垸,在一百多年前,這裡曾經是洞庭湖的正中心,原來是岳陽縣蘆葦場。從近代開始淤積嚴重而抬高,長滿了大片蘆葦。

1977、1978年對洞庭湖進行圍墾時,農民們就在冬修水利時挖的表層蘆葦篼築起來的大堤,而湖的大堤底下是萬年湖底淤泥,底層的堤基很軟。

這種質量的水利工程,水不大的時候還能擋住,真遇上大水時,大堤的承壓能力就不夠了。因此,這裡在1996年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一次嚴重的水災。

事實上,和1996年相比,今年的水並不算是特別大的,而且水位最高的時候並沒有出問題,決口是在水位下降的時候出現的。

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因為比較鬆軟的大堤基礎經過較長時間浸泡後更加鬆軟了,而水退的時候會產生拉力,洞庭湖的波浪對大堤的底部反覆、強烈地衝擊,讓鬆軟的大堤基礎出現了管涌。

不過,即使是出現了管涌,也不意味著大堤就一定要決口,問題出在了有關部門從管涌到決口這個過程中的一系列神操作。

今天,已經有公開的視頻顯示,在團洲垸潰堤前出現管涌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發現了。當時如果救災預案得當和搶險物料充足,完全可以把險情控制住。

畢竟,管涌是堤防工程中一種常見的險情,簡單說就是在高水位的壓力下,大堤基礎的土體中部分比較細顆粒被水沖走了。

而封堵管涌的方法也有很多常規操作,只要措施得當,都可以及時化解。然而,有關部門在管湧出現時,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眼睜睜看著險情發展到了大堤決口。

事實上,決口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也就是大概十米寬。如果能及時採取措施,還應該來得及。比如將裝滿大石塊的鋼筋籠推入水中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案。

但當時不知道是哪位專家提出了推入18輛重型卡車來封堵的方案,可是,卡車推下去了,又沒有木樁、塊石料和沙石袋等可以將卡車連接固定的輔助物資。

更離譜的是,有關部門居然弄來兩艘抽沙船,用傳輸帶向扔進卡車的決口的地方灌細沙。

但是,卡車之間有那麼大的空隙,沙子又是從那麼高的地方流下到湍急的水流里,沒有塊石料,砂石袋的掩護支撐,沙子還不是有多少,就給沖走個多少?

而且,從開始就把載重卡車推進去來封堵決口這個操作我們可以看出來,有關部門對這次災情的出現根本沒有預案,也沒有相應的物資儲備。

對於洞庭湖沿岸這種歷史上水患不斷的地方,就應該長期有類似裝滿大石頭的焊好的鋼筋籠子、或者其它類似的構件作為防汛物資儲備,但顯然並沒有。

因此,從發現管涌到潰堤,從潰堤10米到100米,再到現在的潰口處長226米。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有專業知識的人在起作用。直到今天,才有5.5萬噸石塊運來的消息。

令人深思的是,根據最近幾天披露出來的消息顯示,有關部門在最近幾年剛剛投資了85億元來改善洞庭湖的水利工程,但很可惜的是,這麼大一筆錢,卻連準備一些常用抗洪搶險物資的這種最基本的操作都沒有弄明白。

然而,雖然必要的防汛物資沒有準備好,但是在抗洪搶險的現場把一輛輛大卡車推進水利堵決口的時候,車上寫著各種口號的宣傳標語可是早就準備好了。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洞庭湖大堤到現在還沒有堵住,但是當地有關部門已經下了通知,要求公職人員不得隨便接受採訪,所有關於抗洪搶險的消息,必選以官方通稿為準。

至於通稿的內容到底是啥,現在還不清楚,但我覺得,面對造成如此重大的損失,原因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這些通稿里應該給受災群眾們一個說法。

(註:本文原標題為《洞庭湖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禍?》。)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老魚時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08/207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