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抗日戰爭遺址盧溝橋。1937年7月7日,日軍襲擊了北京郊區的盧溝橋,從此日本全面侵華,中國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國軍傷亡341萬多人,75%的軍力在戰爭中被消耗。
編者注:文章原創作於2016年,原為紀念抗戰勝利70年。但發在國內網上數次被「404」,故一直沒有機會發表問世。作者新生是一名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
1942年到1945年,滇緬危急,三十萬士兵入緬甸作戰,他們被稱為「中國遠征軍」,協同抗日盟軍作戰。十萬將士犧牲在了緬甸。
他們的屍骨遺散在異域,有的墓地被破壞,有的掩埋在野人山、胡康河谷……
同是參戰國,美軍士兵遺骸被遷回國內,日本人則除組織密集搜骨外,還在密支那建起慰靈碑、慰靈塔。而在緬甸的中國老兵大都葬在了緬甸,活著的時候回不來,死了只能是永遠也回不了家的孤魂野鬼………
回家夢
家是每個人的根。童年,家中有母親溫暖的懷抱,有父親如山般的依靠;中年,家中有嬌妻愛子,是隨時可以停泊的幸福港灣;老年,家中有兒孫繞膝,三代同堂,有享不盡的天倫之樂。回家,是每個人無數次幸福的體驗。可是,你可曾知道,有一群回不了家的人,回家成了他們終生的夢想!
那是跨越時空的80年前,豺狼闖進我們美麗的家園。幾十萬知識青年投筆從戎,走上出國抗日(中國遠征軍)的戰場。他們中有的是由深明大義的父母送上前線;有的是在妻兒不舍的淚光中以軍人使命為己任;還有的是不顧父母的苦苦阻攔偷偷離家參軍;最讓人感動的是「作弊」上戰場,有的人體檢不合格,造假章蓋在體檢表上,還有的沒有學歷證明去買個畢業證……他們在民族危難之時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共赴國難的勇氣,絕對都稱得上是英雄!
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們轉戰印緬1500多公里,保同古、阻斯瓦、救仁安羌,收東枝,經歷了恐怖的敗走野人山,直到最後的勝利大反攻。三年多的時間裡,近二十萬中華好兒女獻出了他們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他們被棄骨異域,有家難回。回家,他們最有資格說這句話,因為他們用生命和熱血保衛了家園,而他們付出了年輕的生命,只有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回家!
老兵袁祥斌回憶這一切,仍然眼含熱淚:「戰友們在一起相互約定和留下最多的遺言就是希望活下來的戰友,帶一件自己最珍愛的東西,或者是自己的一縷頭髮,那怕最最差的情況,也要帶一塊骨頭回家!」他們生為國家盡忠,死也要到父母墳旁盡孝!時任38師師部文書的老兵張富麟回憶說:「每次戰鬥結束,師長孫立人都會為犧牲的兄弟們獻上一束鮮花,留下傷員守墓,並許諾,等戰爭結束後,一定會帶他們回家!」可是他們的長官食言了,他們的戰友也食言了,整整八十載都無法讓他們回家。「你們的身體還在掙扎著想要返回,而無名野花已在頭上開滿……」這些飄蕩在野人山中、胡康河谷、印緬大地上無依無靠的英靈,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回家!
緬甸邊民相信:這些中國兵經常聚嘯山林。因為在陰雨天,他們時常聽見殺聲震天。緬甸邊民常說:這些中國魂經常向他們發泄不滿,夜半踢門砸窗(因為他們的安息地被剷平,曝骨荒野)。這些魂魄相信:家中的白髮親娘還在倚門而盼;這些英靈相信:家中的兄弟姐妹還在等待他們回家團圓。八十載啊,路漫漫兮……
也是整整八十年前,還是這群熱血青年,種種原因讓這些出國作戰計程車兵滯留緬甸,又因國家之間的政治因素,讓這些人生活艱難,境遇悽苦!當他們今天被稱為抗戰老兵的時候,依舊鐵骨錚錚!老兵楊劍達,一生沒有加入緬甸國籍,只憑一張破破爛爛的僑民證在異域艱難求生。他聲稱自己是中國軍人,永遠都是,今生不變!後來他在老兵回家活動發起人孫春龍的幫助下,終於可以回家探親了。他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志願者在機場車站的大紅歡迎橫幅和鮮花,家鄉父老的鞭炮和美酒,讓老兵第一次感到了榮耀。他在家鄉看到了自己居住過的房間,那麼熟悉那麼親切;他會見了親朋好友,鄉音鄉情聲聲入耳;他來到父母墳前長跪不起,嚎啕聲聲;他去自己曾經的戰場,憑弔戰友,祭奠先烈……諸般心願了卻之後,回到緬甸僅一個月,他與世長辭。可他還留給我們一個無法達成的心願:他要回家!他要和當年出生入死的袍澤兄弟一起長眠在國殤墓園!可我們無法做到。祖國雖有960萬平方公里之大,但卻沒有他的落葉之地,終讓他埋骨異域,夢想難圓。
還有一位老兵守著一份地圖冊來思念家鄉,他的家鄉湖南省那一頁翻得又破又舊,那是半個多世紀對家中親人的無盡牽掛。河南籍老兵王永平,收到了來自家鄉的一包土和一瓶黃河水,激動的老兵竟然抓起了一把土塞到口裡,大家急忙遞上那瓶黃河水,意思是讓他漱口,沒想到他連土帶水一塊咽了下去!看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是啊,漂泊在外的遊子,只有把家裝在心裡才踏實。還有許多思家心切的老兵,最終倒在邁進家門檻的前夜!比如老兵韓天海,當孫春龍帶其他老兵回家時,因為暫時還沒有聯絡到他的親人,也因為當時他在病中,就安慰他,下次,下次一定帶你回家。沒想到老人竟然背著鋪蓋捲去追趕已經出發的隊伍……後來在媒體的幫助下找到了他家。親人們趕快給他捎去了家鄉特產和孫女寫的一封信,在收到這些東西不久,老人離世了。帶著對家的無限眷戀,帶著永遠也無法的回家夢走了。
還有諸如劉黎劍、張家長等老兵也是家夢難圓。老兵楊伯方的回家夢代表了全體流落在異域的老兵心願:他們想帶上抗日勳章列隊走過天安門廣場!這些老兵他們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民族!八十載啊,遙望故鄉……
還是八十多年前,還是那場中華民族慘遭踐踏的侵略戰爭,有幾百萬熱血青年走上抗日戰場,他們以最原始和落後的武器裝備,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兵拼死一搏!這裡有血戰台兒莊的大刀隊隊長德厚將軍,他率領四十名敢死隊隊員沖入敵陣,大刀砍得卷了刃,刀光劍影之處,血肉橫飛,屍橫遍野,到最終奪得勝利只有三人生還。岳陽保衛戰的比家山一役,少校營長史恩華率領他的五百多兄弟血染山崗,一步不退,直至全部壯烈殉國。還有湖南湘陰縣城旁的一座紀念塔,人稱白骨塔,是紀念當年年僅三十歲的少校營長曹克人的。他當時率領四百多兄弟阻擋了千餘名日本兵五至六天的瘋狂進攻,最終重傷被俘。慘無人道的鬼子兵竟然對他割舌、削鼻、挖眼、破胸,又將那偉岸不屈的身軀釘在牆上……湘陰父老悲聲動天,那幅輓聯更是讓人無不淚如雨下:「率孤軍以守孤城,湘水竟無情,波濤不盡英雄淚;摧敵鋒而寒敵膽,楚疆今再捷,千古長留節烈名」。
圖為原中國國民革命軍29軍的少將師長仵德厚的銅像及紀念碑。(受訪者提供)
最悲壯的當屬身披「死」字旗的出川抗日的英勇川軍。在師長王銘章的率領下,穿著草鞋破衣,持老掉牙的武器裝備,轉戰山西晉東魯南,戰功卓著,最後臨危受命死守藤縣。面對十倍於我的強敵,拼死血戰,自師長以下五千餘人為台兒莊大捷流盡最後一滴熱血……
縱觀十四年的抗戰史,中國軍隊經歷了大中小型戰役三萬餘次(22+117+28931),犧牲將軍級的200多位,累計死亡人數320萬之多。
而經歷過這一切的老兵,能活到今天的,是少之又少了,而且他們大多晚景淒涼。有的一生未婚,孤老終身;有的監禁勞改,妻離子散;有的傷殘在身,衣食無著……因為他們始終被排除在「大家庭」之外,享受不到應有的待遇。許多老兵九十歲以上,拿不到低保,享受不到高齡津貼,每天還要辛勤勞作,指望地里產的糧食養活自己,住在不如牛棚馬圈的破房子裡苦挨餘生!他們渴望心靈的回家,想著做個堂堂正正的「家裡人」!他們為這個家流過血、拼過命,他們有資格。八十載啊,苦苦守望……
我不是作家,我沒有那支神奇的妙筆,我無法將他們每一個英勇壯烈的故事,真切地一一描述……
我不是畫家,我沒有那色彩斑斕的顏料,我無法將那慘烈悲壯的戰鬥場景,生動地一一重現……
我不是雕塑家,我沒有那鋒利的刻刀,我無法將出征將士們的父母妻兒盼望親人歸來的眼神,原本地一一雕刻.……
我不是史學家,我沒有那淵博的知識和引經據典的論證,來將那段真實的歷史,清楚地一一還原……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志願者,只是看望了那些耄耋之年的抗戰老兵,聽他們口訴並記錄了他們的抗戰經歷,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我們想做的只是聲聲呼喚:讓在境外飄蕩了八十載的英靈回家,讓漂泊異域的老兵回家,讓國內那些苦苦守望的老兵心靈回家!我們就是一隻只精衛鳥,為老兵回家銜石鋪路呼號吶喊:讓他們回家吧,回家吧,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