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重讀《西遊記》,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有人說,一切的衝突和矛盾,歸根結底都是自我內心的鬥爭。

當一個人自我衝突嚴重時,就會陷入精神內耗的漩渦,被焦慮、迷茫和自我懷疑的情緒所裹挾,難以自救。

每當這個時候,倘若能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經典書籍,或許就能從中獲取一些能量,把自己從生活的泥潭中解救出來。

如果你正在經歷精神內耗,不妨讀一讀《西遊記》裡的這5句話,或許就能幫你走出暫時的迷茫與困頓。

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西遊記》第十三回

唐僧取經出發前,在法門寺與眾僧共聚一堂,探討佛法與取經的意義。

有人說,取經路上山高水遠,多有虎豹;有人說,峻岭陡崖兇險;還有人說,路上多妖魔鬼怪。

面對眾僧的疑慮與擔憂,唐僧緩緩開示:「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曾發過大願,不由我不盡此心。」

取經的前提,就是堅定內心,這是唐僧教給眾人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一些困擾,而面對這些困擾,最大的挑戰就是心態。

當人們心中充滿疑慮、欲望或恐懼等雜念時,往往會讓問題顯得比實際情況更嚴重,甚至無從下手,

而調整心態,增強信心,正是戰勝困擾的關鍵所在。

明朝大思想家王陽明曾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正是如此,痛苦的根源大都由內心賦予,心魔的消除也就需要從內心著手。

減少過分的期待,放下不必要的執念,也許你就會發現,有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只不過是心魔的幻象。

當一個人學會調整內心,再一步步行動起來。那些生活的壓力、工作的挑戰或是人際關係的糾葛,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和應對。

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西遊記》第十七回

唐僧的錦襴袈裟被黑風山的黑熊精盜走,孫悟空請來觀音菩薩降服黑熊精,他想到一計,讓菩薩變為黑熊精的朋友凌虛子,自己則變為一顆丹藥。

觀音菩薩變化時,恍惚間就變為凌虛仙子,悟空看得神奇,連連稱道:「妙啊!妙啊!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

觀音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

悟空聽完菩薩這句話,當下便頓悟。

菩薩和妖精的區別,原來只在一念之間,一念生佛,一念生魔,倘若能管理好自己的念頭,那麼每個人都能成為菩薩。

黑熊精雖然力量強大,但並非無惡不作的妖怪,只是一念之差走上修行的邪路,幸有觀音菩薩點撥,才從妖精變為守山大神。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面臨著各種誘惑和壓力,隨時都有可能迷失方向。

不論工作還是生活,一念之差,極可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就像,有人會和黑熊精一樣,面對誘惑時誤入歧途;而有人卻能堅守本心,堅定信念,走正確的路。

管理好自己的念頭,放棄妄想,做到一心正念,保持一顆清明的心,便能以超然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境。

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西遊記》第二十四回

一日,唐僧師徒來到萬壽山,看到這裡的山跟以往險峻的山不同,風景秀美,冒著一股靈氣。

唐僧便問悟空:「這裡的山水風景這麼好,是不是靈山雷音寺快到了?」

兩位師弟也問悟空,雷音寺還有多遠?悟空告訴他們,若是兩位師弟,十來日就能到;若是悟空自己,一天來回能走五十遭;若是師父,那就別想。

唐僧聽後忙問:「悟空,你說幾時才能到?」悟空答道:

「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悟空雖然說出取經的難度,卻也說出取經的真義:

只要心中有至誠信念,時刻不忘初心,便能專注於腳下的路,如此,靈山也就不再遙遠。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人的精力常常被分散,也被各種憂慮和迷茫困擾。

然而,正是這些挑戰讓人明白,只有保持內心的堅定與執著,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把握住方向。

所以,一個人要學會放下心中的憂慮,全心全意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路,堅持不懈地努力。

直到某一天,當你抬頭仰望,會發現,那個曾經渴望的遠方,已經在你的腳下。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西遊記》第七十四回

那日,師徒幾人來到八百里獅駝嶺,唐僧看到這座巍峨入雲的高山,心中生出幾分恐懼和擔憂,擔心前方無路可行。

悟空笑著回答:「古語云: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豈無通達之理?可放心前去。」

唐僧覺得悟空所言極是,便信心滿滿,繼續前行。雖然路遇種種困難,一行人最終成功走出獅駝嶺,繼續西行。

一個人不敢向前邁步,多半是因為缺乏勇氣和信心,被恐懼所束縛,如果原地不動,那就只能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面對困難,先讓自己冷靜,仔細分析問題的根源,嘗試把大問題分解成小目標,再一步步去實現。

即使一時想不到好辦法,也不要氣餒,試著尋求他人幫助,或許他們就能提供不同的角度和解決方案。

就像唐僧師徒在取經路上,每次遇到解決不了的大麻煩,孫悟空就會找各路神仙來幫忙。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學會借力,也是一種智慧。

要知道,山再高,總能找到上山的路;水再深,也總能找到渡河的船。天無絕人之路,只要心中有方向,腳下就有力量。

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西遊記》第九十九回

唐僧師徒取回真經途中,遭遇意外不慎落水,經書全被打濕,他們只好就地晾曬。

後遇陳家莊人熱情邀請,收拾中,才發現幾卷經本已經被沾破,一些字跡也沾在石頭上。

唐僧非常懊悔:「是我們怠慢了,不曾看顧好。」

悟空忙勸解師父:「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

經歷那麼多磨難,而真經卻破損,任誰也不願接受,還好有悟空的勸解,才讓唐僧沒那麼懊悔。

生活中,有人事事追求完美,很容易跟自己較勁,總要求自己面面俱到,

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細枝末節都做到完美無暇。

研究表明,完美主義者,更容易遭受到心理壓力,他們時常苛責自己,一旦遭遇不可控的因素或結果不如人意時,便會產生挫敗感和自我否定的情緒。

《苦樂參半》中說:「我們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並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是因為生活本就不完美。」

正因為生活不完美,我們才要盡力去珍惜每一次機會、每一次成長。可以偶爾內耗,但不要陷於內耗之中無法自拔。

要知道,不完美才是生活常態,學會接納不完美,才是真正與自己和解。

著名學者康震曾說:

認真看《西遊記》中的每一個細節,處處都在點醒你,處處都在教化你。

的確如此,《西遊記》的字裡行間,處處都有智慧。哪怕讀一讀書中的這5句話,也能讓你悟透生活的真相,幫你重塑心境,化困擾為動力。

精神內耗固然會給人帶來一些困擾,但它同時也像一面鏡子,讓人有機會停下來重新審視自我,挖掘潛在的問題與不足。

願每個人都能化解內心的衝突,讓自己舒展起來,過得既不擰巴,也不內耗。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0/208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