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在討論消費稅,有個朋友覺得很迷惑問我「不是說促進消費嗎?增加消費稅難道不會影響消費嗎?」這是個一個好問題,一個經濟學本科一年級的問題。這不是調侃,不信可以找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教材查。答案當然是增加消費稅,必然抑制消費。不管是普通商品,還是奢侈品、特種商品,結果都一樣。
01
別的比較好理解,增加奢侈品的消費稅,在很多人看來是不會影響消費的。中國大眾的經濟觀念,奢侈品消費就是有原罪的,所以增加奢侈品的稅收是有很強的民意基礎。哪怕是損人不利己的懲罰性稅收,也能給大眾提供情緒快感。然而,增加稅收沒有局部手術,只有一損俱損。對奢侈品加稅,影響的不只是奢侈品消費,而是社會總消費。
因為,奢侈品行業的產業鏈很長,消費終端的增稅造成的經濟壓力會傳遞到整個產業鏈。專賣店生意少了、利潤薄了,做物流的、造原材料的都會受影響。整個產業鏈上受波及的群體收入減少,消費都會降低。就像房地產行業不行了,倒霉的不只是許家印,還有失業的建築工人、給工地送盒飯的。
更何況,到底什麼算是奢侈品,還不是文件一行字嗎?說你奢侈,吃頓烤鴨是奢侈,吃個肉包子也是奢侈。規則沒有邊界,遊戲可以隨便玩。
總之,任何稅收,無論以何種名義,都是政府財政和民間之間的財富分配。只不過有的直接承壓,有的間接承壓,損失有大小,卻都是輸家。狐狸分餅,兩隻被分餅的熊大眼瞪小眼盯著對方的餅,目光清澈而愚蠢。殊不知,自己手上的餅都小了,只有狐狸的餅變大了。
增加消費稅,是以抑制民間消費的代價,讓政府財政受益。也就是說,最理想的狀態下,增加消費稅,是消費力的轉移,不改變社會總消費。本來是打工人的消費,加稅後換成公務員消費。不過,實際情況從來都不是這麼「理想」,稅收是有稅收成本的。而且,地方債高企的當下,消費稅轉化為財政後,會拿去填地方債的窟窿。這些錢就退出了消費市場。
增加消費稅,不管以何種方式增長的,都不會促進消費。再寬泛一些,任何稅收增長,都不可能促進消費。不管專家們怎麼口吐金蓮,消費稅抑制消費的後果都是無法迴避的。
這就是個經濟學本科一年級的基礎題。
02
我們現有的消費稅比較模糊,既有政府專賣的特種商品稅性質,比如菸草、汽油被納入消費稅,也有奢侈品稅的性質,比如汽車。煙、油、酒、車合計貢獻98.5%的消費稅。這和日本那種幾乎覆蓋所有零售商品的消費稅不一樣。
雖說徵收的商品覆蓋面不廣,但是總稅額不低。2023年消費稅總收入為1.61萬億,是國內前四大稅種之一,占整體稅收比重的8.9%。
這次消費稅「改革」主要三條:擴大徵收範圍、徵收環節後移、穩定下劃地方。後兩條主要涉及央地之間的稅收分配,和所有人直接相關的是第一條「擴大徵收範圍」。
具體擴大到什麼範圍,目前還不清楚。有消息稱,將會增加3000億到1萬億的稅收。相當於增加了18.6%—62.1%。要達到這個增幅,消費稅的範圍無疑會大幅擴大。
這顯然會引起不小的震動。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屆時各路專家一定會出來滅火,他們的套路耳熟能詳,不會有多大新意。
無非是參照「國際慣例」,和論證我國的稅負不高還有增長空間。
這次應該會對標日本,為消費稅擴容找依據。「消費稅擴容有限,比日本的消費稅徵收範圍還是要小很多」。表演欲再強一點,還會很激動地批評「消費稅改革不徹底,徵收範圍遠遠小於日本,起不到夯實財政基礎的作用」。
我敢肯定,這種對標日本的說辭一定會出現。因為,最近各路經濟專家中特別流行對標日本,假裝我們有3.4萬美元的人均GDP、有日本的財政資金營運效率、有日本良好的內外環境。總之,主打一個「假裝我們是日本」的COSPLAY賣萌。
專家的含金量就在表演的專業性。即使我們的消費稅增加到2.6萬億,依然比不過零售普征的日本消費稅,這是事實。最高級的謊言不是說假話,而是隱去真相。熱烈鼓吹消費稅的專家不會告訴大眾,日本的消費稅對標的是我們的增值稅。區別在於,我們的增值稅是在「生產-流通」環節普征的,而日本的消費稅是在終端消費徵收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消費稅每增加一種徵稅商品,就是多了一次重複徵稅。
我們的重複徵稅本來就很多,還可以把「稅」改成「費」再收一遍。比如高速公路,油費含稅,辦照上路再收一筆養路費,最後還得收通行費。一菜三吃,不重複嗎?重複增稅在我國從來都不是問題,我們的專家們不care這個,他們只關心不能苦了財政。
更妙的事,很多行政規費因為不是「稅」,所以也不計入稅負——很多「費」確實不是稅務局收的。所以,我們的專家可以理直氣壯地宣布「中國稅負不高」。這很有道理,稅收換個馬甲,大家就不認識了。
總之,稅負低於日本,消費稅範圍小於日本,增稅很合理啊。不增都不好意思。只要政府錢不夠花了,專家們還會找出很多這樣的「國際慣例」。瞌睡送枕頭,不夠還可以送膝蓋。這是中國經濟專家、財政專家的主營業務。
他們還有一個傳統藝能,那就是找詞兒。「增稅」換成別的詞兒,就不那麼扎心了。「改革」、「調整」、「優化」、「規範」,甚至「降低」,結果都是實質增稅。只要是稅收問題上出現「改革」、「調整」、「優化」、「規範」……,結果都是增稅。一直增加一直不滿意,就一直「調整」、「優化」、「規範」……,這是中國稅制改革的死循環。
要當財政專家、經濟專家,數學差一點沒關係,語文一定要好,沒有半本新華字典的儲備,吃不了這碗飯。
03
這套文字遊戲和送枕頭送膝蓋的把戲玩了很多年了,習慣成自然。可是,現在還能不能繼續玩下去,專家們要清醒。老百姓已經不敢消費、沒錢消費了,已經需要促進消費、刺激消費,還要增加消費稅,這太刺激了。
過去一段時間,每每一些領域出現問題,專家們總是出來做「甩鍋」解釋,諸如一切全怪資本和一切責任都在美方,只是最近似乎有點不好使了,甩鍋技術需要疊代。
在新版甩鍋指南沒上線之前,當下不宜增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