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訓練和戰備司令部(Space Training and Readiness Command)最近對遠程模塊化終端(RMT)進行了測試,這是太空快速能力辦公室(Space Rapid Capabilities Office)的一個新系統。該辦公室的任務是「向美國軍方快速提供首創的太空作戰能力」。(Isaac Blancas/美國太空部隊)
為儘可能避免出現「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美國一再申明「不支持台灣獨立」,另一方面加速美軍的軍事轉型,實質性調整印太軍事部署,將威懾戰略落到實處,讓中共不敢輕啟戰端。用美太空軍司令懷廷(Stephen Whiting)的話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對手不安,這樣每天早上(我們的對手)醒來時就會說,『今天不是發生武裝衝突的日子。』」本文對近期美軍針對中共的軍事部署略為介紹。
美國太空軍
2019年,美軍組建第六個獨立軍種——太空軍。202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美國太空軍作戰部部長薩爾茨曼表示,太空在短短几年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共是「最具挑戰性的威脅」。2024年5月,薩爾茨曼透露,美太空軍部署模式將出現重大變革,試點「動態太空作戰」,確保在高新疆域的非對稱優勢;7月,美國太空軍稱即將部署一種新型陸基幹擾器,旨在阻止中共或俄羅斯衛星在衝突期間傳輸有關美軍的信息。
鑑於中共「正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擴展其太空能力」,試圖利用衛星以「遠程精準火力」擊沉美國航母;2022年11月,美軍組建印太地區太空軍;同年12月;在韓設立該軍下屬的駐韓美軍太空軍。2023年7月,美國太空軍和日本航空自衛隊在橫田基地(東京)舉行了首次太空會談;8月,美日韓戴維營三邊峰會,提出「加強關於太空安全合作的三邊對話,特別是關於太空領域的威脅、國家太空戰略和負責任的太空使用」。隨後,美國《星條旗報》、日本《產經新聞》相繼報導:美國正加強與包括日本在內的盟軍的太空合作,一個新指揮所「很快就會在(日本)那裡成立」,已有一小部分士兵在日本工作;將設立隸屬美國印太地區太空軍的「駐日美太空軍」(暫定名),設置地點為駐日美軍司令部所在地橫田基地(位於東京都)。
美軍印度洋-太平洋太空司令部指揮官馬斯塔利爾(Anthony Mastalir)准將表示,美國太空軍在這個區域致力於如何保護美國與盟友部隊不受中共的「殺傷鏈」危害(指的是共軍尋找、定位、追蹤、接戰及評估目標的能力)。今年2月,美日澳曾展開聯合演習「利刃」(Keen Edge)時,假設駐日美國太空軍的存在。馬斯塔利爾說,當時演習取得了「相當有力」的成果。
中共軍事專家分析,駐日和駐韓美軍成立的太空軍部隊,不僅是一支情報支援部隊(例如有針對性地調動偵察衛星來獲取情報),也是採用軟殺傷手段的作戰部隊(比如針對敏感區內的飛彈試射情況,美日韓反導作戰體系進行聯合行動,部署大功率的衛星信號干擾裝置等等),更是美國在進行長遠的戰略布局。
美國空軍
中共空軍和火箭軍,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和數千億美元來創建一個作戰理念——「體系破擊戰」( system destruction warfare),即破壞和癱瘓敵人作戰體系以及整個戰爭體系中的指管中樞、通信節點及要害目標。
為應對中共威脅,美國空軍正在重組。2月12日,美國空軍公布了二十四項舉措,分為人才培養(Develop People)、戰力生成(Generate Readiness)、力量投送(Project Power)和能力開發(Develop Capabilities)四個方面。目標是使空軍更快、更敏捷、更具殺傷力,從而威懾並在必要時擊敗中共。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Frank Kendall)說,「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我們將改革空軍,並將其直接指向最具挑戰性的威脅。」
美國空軍在印太地區強化轟炸機的部署。之前,曾有B2、B1轟炸機、B52轟炸機進駐關島。今年5月23日中共環台演習後,美軍立刻派出4架B1轟炸機部署到關島。
7月以來,美國宣布將在未來幾年實施一項升級多個駐日美軍基地戰術飛機的計劃,這項涉及超過100億美元的能力投資,旨在展現出對中共無縫威懾姿態。例如,48架F-35A將替換在日本三澤基地的36架F-16,全面升級到第五代戰機(三澤基地距離台北大約2,500公里,距離北京約2,100公里));廣島附近的岩國海軍陸戰隊航空基地等部署F-35A和F-35B;另外,美國海軍在岩國第5航母打擊群部署了F-35C飛行大隊。
在強化印太地區部署之外,美國空軍還在推動發展第六代戰機,以及「協同作戰飛機」( CCA),未來美國空軍200架「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戰鬥機和300架F-35戰機能與1000~1500架「協同作戰飛機」(CCA)搭配,構成美國空軍空戰的基礎。
此外,由於中共的飛彈可以打到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基地,美國空軍正在尋找更多「戰時可以用於分散其太平洋部隊」的基地。對美國空軍而言,據美國《星條旗報》2023年12月27日報導,正在重新啟用當年用於起飛向日本投放原子彈轟炸機的機場——提尼安島北機場。提尼安島(或譯天寧島)是西太平洋上北馬里亞納群島的三大島嶼之一,位於塞班島西南5,000米,關島東北160千米處。該島北機場,1945年時有4條8,500英尺長的跑道,可供B-29「超級空中堡壘」起飛空襲日本,但在戰後於1947年被廢棄。
美國海軍陸戰隊
2020年3月2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公布《2030部隊設計》(2021年年底又公布了「替補部隊概念」,作為「部隊設計」的補充),開始戰略轉型:第一,服務於以中共和俄羅斯為目標的「大國競爭」戰略;第二,海軍陸戰隊「本應是一支填補陸軍、海軍和空軍作戰空隙的重要力量」,讓海軍陸戰隊「回歸海戰」,回歸其「國家遠征軍」的定位,「與同級別對手展開各類小規模戰爭」,主要任務是取得海上控制權、發揮區域拒止能力,確保美軍的「行動自由」。海軍陸戰隊改革重點,是裁撤「又大又貴」的有人重型武器裝備,提高智能裝備和遠程武器的比重,將傳統的陸戰團改編為「瀕海作戰團」,「化整為零」,使其更適應未來在多個島嶼開展協同作戰的環境,實現「以陸制海」作戰目標,
2022年3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首個「瀕海作戰團」在夏威夷成立。2023年11月在沖繩組建了第二支「瀕海作戰團」,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表示,這支新組建的「瀕海作戰團」旨在反擊「中(共)國的侵略」,「負責在第一島鏈內迅速部署到菲律賓,以分散作戰空間,保護從日本到菲律賓再到夏威夷的戰略通信線路」。2025年可能在關島部署第三個「瀕海作戰團」,以「對抗來自中(共)國的攻擊」並保護日本、菲律賓等盟友。
一個「瀕海作戰團」由1,800人至2,000人組成。根據美軍構想,如果西太平洋地區爆發大規模衝突,「瀕海作戰團」主要任務不是執行傳統的兩棲攻擊,而是在「第一島鏈」等「中(共)國遠程火力覆蓋範圍」內沿島鏈動態分布式部署,構築多層「遠征前進基地」,收集情報以及使用反艦飛彈擊沉艦艇,從而牽制共軍並為美國海空軍主力提供火力引導,為兩棲登陸艦實施「前沿海域控制作戰」奠定基礎,最終完成對關鍵海峽的封控。
在上述基礎上,2023年上任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又力挺「內線部隊」作戰概念和「首戰即用、隨時可用」理念:未來,「內線部隊」將深入戰場最前沿,在對手防區內部署和行動,進而強化「抵近威懾」,並為後續聯合部隊行動提供戰場態勢和預警情報。該概念強調與航母、戰略轟炸機的「遠距威懾」相呼應,更加突出機動靈活和實戰運用效果。
而美海軍陸戰隊首支「戰斧」巡航飛彈連已按計劃承擔戰備任務,其打擊範圍可達1,600公里,提升「以陸制海」和機動作戰能力,使得「小型、易維護」的「海軍—海軍陸戰隊」一體化作戰部隊顯露雛形。
此外,駐留在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將於今年12月開始向關島部分遷移。按照2012年日美兩國政府達成的計劃,將把目前駐留沖繩的約1.9萬美軍人員中的4,000人移師關島,另外5,000人被撤到夏威夷和美國本土,最終將沖繩的人數降到1萬左右。
美國海軍
近年來中共海軍規模大增,艦艇數量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美軍判斷,中共「海上野心」膨脹,中共海軍由第一島鏈內的近海向外地積極展開活動,而潛艇是其探路者。於是,美國正以中國近海為重點,在印太海域重建、升級冷戰式的綜合水下監視系統(IUSS)。2022年10月,美國將位於華盛頓州惠德比島的海洋處理設施命名為「海底監視司令部」,負責升級綜合水下監視系統。
與對付蘇聯類似,美國致力於在中國近海獲得可靠的水下態勢感知能力以支持進攻性威懾;具體目標,一是壓縮中共潛艇的活動空間,二是支持美軍主力艦艇的前沿軍事活動。在中國遠海,則建設預防性的水下態勢感知能力:在北太平洋縱深升級原本針對蘇聯和俄羅斯潛艇的綜合水下監視系統來應對中共潛艇;在南太平洋,與澳洲合作,將「威懾和防禦中(共)國的海上強勢」的反潛戰確定為「奧庫斯」(AUKUS)的重點之一;在印度洋,不僅美日2005年啟動的「魚鉤」(Fish Hook)水下防線已計劃延伸到安達曼尼科巴群島,而且美國積極與印度進行反潛合作磋商,分享相關敏感技術,美印在關鍵水域舉行雙邊和多邊反潛演訓已成常態;2018年12月建立的「印度洋信息融合中心」(IFC-IOR)是「印太海域態勢感知夥伴關係」(IPMDA)計劃的重要節點,印度也有意與美國在馬六甲海峽西口共建預警中共潛艇進出的「魚鉤」系統。
水下有效監控只是美軍獲得制海權的一個部分。為維護海上優勢,美軍聚焦印太地區,推進「由海向陸」到「重返制海」的海上戰略轉型,印太司令部還在海軍主導、其它軍種協同下,發展出「太平洋威懾」為核心的戰略概念。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印太開始部署雙航母艦隊。過去70多年來,轄有「里根號」航母的第七艦隊一直在印太地區保持前沿存在,與「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台灣,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共同構成了美軍的第一道防線。但自2015年起,美軍提出「第三艦隊前移」(轄有「林肯」號航母),在西太平洋上,美軍逐漸形成雙艦隊部署。
近年來,美海軍作戰艦艇總數基本維持在270至300艘之間。2016年起,美海軍提出「擴軍計劃」。2024年3月,海軍向國會提交了最新版的未來30年造艦計劃,延續了「381艦」方案,其中包括12艘核動力航母。美海軍正推進新一代的哥倫比亞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項目。美海軍還發注重發展無人艦艇,計劃到2045年擁有約150艘無人水面艦艇及無人水下航行器。
2023年11月,美國海軍部發布新版戰略指南《一個海軍—海軍陸戰隊團隊:海軍部建設優先事項》,明確3個優先事項:強化海上優勢;戰鬥文化建設;加強多方合作(包括深化與盟友合作、與防務承包商和智庫的合作、與國會兩黨保持交流與合作等等)。
萬一2027年以前爆發台海戰爭,美軍印太司令巴帕羅(Samuel Paparo)6月在香格里拉安全會議期間接受採訪時披露了一項名為地獄(Hellscape)的應變計劃:美軍會部署數以千計的無人潛艇、船艦和飛機,湧入台海,把台海變成無人的地獄(hellscape),讓中共軍度過非常悲慘的一個月,為己方爭取時間。
美國陸軍
2月27日,美國陸軍發布白皮書《陸軍部隊結構轉型》,宣布未來轉型路線,劍指中共,即所謂聚焦於對抗技術先進的軍事大國的大規模作戰行動。轉型主要內容有三:(1)優化兵力結構,瘦身強體;(2)發展新型作戰力量,應對未來戰爭;(3)改革徵兵制度,提升人才質量。核心是:組建多域特遣部隊(MDTF),增強防空和飛彈防禦能力,加強反無人機作戰力量,擴充機動短程防空部隊。陸軍計劃,組建五支多域特遣部隊,其中三支部署在太平洋地區。
2024年轉型計劃,列舉了4類旨在提供新能力的部隊。(1)多域特遣部隊。這直接針對中共多年打造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其目標是阻止美軍進入「第一島鏈」地區)。目前,美國已組建三支多域特遣部隊。該部隊是戰區級別單位,下轄一個司令部及本部營、一個多域效果營、一個戰略火力營、一個「間接火力保護能力」(IFPC)營,以及一個旅部支援營。(2)計劃增設4個「間接火力保護能力」(IFPC)營:提供短、中程能力,用於防禦無人航空系統、巡航飛彈、火箭、火炮和迫擊炮;(3)計劃組建9個反小型無人航空系統(C-sUAS)炮兵連:將併入間接火力保護能力和師級防空炮兵營,對抗小型無人航空系統威脅;(4)增設4個機動短程防空(M-SHORAD)營:對抗低空飛行威脅,包括無人航空系統、旋翼飛機和固定翼飛機。可以看出,這次轉型深刻總結了俄烏戰爭的經驗,並充分體現了美國的軍工科技優勢。
針對中共的飛彈威脅,美國陸軍還計劃於今年年底前在亞太地區部署一種新型中程飛彈系統。4月3日,美國陸軍太平洋地區司令弗林(Charles Flynn)在美國駐日大使館向日美兩國媒體記者表示:「我不會討論什麼系統,也不會說何時何地,我只是說將會有遠程精確火力能力進入本地區」。
結語
從以上美軍的轉型和印太部署來看,美軍確確實實在遂行威懾戰略。當然,美軍的威懾戰略有相扣的三環:一環是大力幫助台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一環是保持美軍強大戰力,一環是聯合盟國來共同塑造遏制中共軍事冒險的戰略環境。三環都取得了相當進展。
7月24日,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拉特納在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回應提問時表示,強化台灣嚇阻力方面,美國從作戰概念及軍事部署著手,台灣也強化軍事及整個社會的韌性,在各方面上,發展走勢都非常強勁。這個評價是切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