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深安居」微信公眾號發布關於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徵集通告。
通告稱,為積極構建「保障+市場」住房供應體系,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和雙方自願原則,深圳市安居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企業擬開展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現向深圳市域徵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項目。
這是第二個開啟「以購代建」模式的一線城市。此前的5月30日,廣州增城政府公告,公開徵集廣州(新塘)至汕尾鐵路項目(新塘段)符合條件商品性安置房源報名,即向社會徵集符合條件的住宅房源(房企),再依照相關流程選定安置房源。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次深圳收購庫存房源的操作,其標準和其他城市相似,總結起來是樓棟完整性、區位有優勢、戶型匹配保障房要求、設施配套齊全、產證合規。這意味著,一線城市已經開啟了「以購代建」模式,預計京滬後續也有望跟進。
65平方米以下,優先整棟或整單元未售項目
通告指出,徵集範圍包括深圳市(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範圍內商品房性質的住宅、公寓、宿舍等,優先選取整棟或整單元未售、可實現封閉管理的樓棟項目(房源)。
關於房源條件,包括位置合適,處於交通便利、配套設施較為齊全的區位,貼近區域發展核心片區,具備產業基礎、發展優勢;戶型面積合適,原則上項目(房源)主力戶型面積應滿足深圳保障性住房戶型、面積(65平方米以下)要求;生活便利,周邊交通便利,臨近地鐵口、公車站,具備基礎設施、生活配套相對完善等宜居條件;手續齊全,擬收購項目須四證齊全,保證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滿足金融機構的貸款要求。
徵集期限為自通告發布之日起至2024年10月31日。
官方下場收儲背後,是深圳新房市場較高的庫存壓力和較長的去化周期,以及交易活躍度不及預期。
深圳房地產信息平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深圳一手住宅可售套數為48974套。參考樂有家數據,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新房庫存面積為516萬平方米,去化周期24.8個月。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0個城市響應國家關於存量盤活與增量優化的政策,這是自上而下貫徹執行的體現。
不過,他也指出了政策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挑戰。首先,符合政府收購標準的保障性住房可能並不充足,新房大多數為大面積戶型,小面積戶型零散不成棟。其次,政府提出的收購價格相對較低,可能會影響開發商的出售意願。
李宇嘉提到,收購價格是一個關鍵問題,可能會低於同區商品房價格的五折。這樣的價格對於資金鍊緊張、面臨保交樓壓力的開發商來說,可能是一個吸引點。但同時,只有那些符合政府籌建保障房規定,面積、配套和區位都有優勢的項目,才可能以較低價格被收購。
京滬後續有望跟進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表示,深圳開啟了「以購代建」模式,而此前廣州的做法還是帶有一定特殊性的,因為是特定項目下的「以購代建」。但深圳是針對全市開展的,示範效應更強,更具有信號意義。深圳操作也意味著,一線城市已經開啟了「以購代建」模式,預計京滬後續也有望跟進。
嚴躍進認為,一線城市開展此類工作具有更大優勢,因為保障房的市場消化能力很強。另外,一線城市資金狀況也不錯,後續若是積極爭取3000億元「以購代建」資金,那麼此類收購的節奏會加快。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國家隊收房這個政策在推進過程中,大家非常關心的主要原因是其可以直接改變當下市場供需結構。當下樓市最大的問題是庫存問題,想要去庫存,要麼依賴個人購房,要麼依賴機構購房。
「現在看,推動個人購房的政策已經出了很多,但整體效果並不完全樂觀。」張大偉強調,所以政府推動直接收購,收購存量住房用來作為保障房,政策本身可以說是非常好地解決了當下市場的一些難題。
「但這個政策最大的難點其實是資金來源,這決定了到底影響多大。」張大偉分析認為,以深圳的收購條件來看,要求主力戶型65平方米以下,在深圳匹配難度或較高,所以這個政策的實際影響應該不會大。
李宇嘉也表達了同樣看法,他認為,由於符合條件的項目較少,且開發商出售意願不高,這一政策對房價的影響有限。他還強調,收購政策的前提是保證資金平衡,以確保政策的可持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