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世界而言,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存在,無論歷史、文化、現狀還是種種國人習以為常的存在,都被中國以外品頭論足。
西方文學家、史學家和哲學家更是從幾百年前就開始了對中國的研究,形成了褒貶不一的兩派,有人推崇文化,有人貶低制度,也有人矛盾地一邊推崇一邊唾棄,而黑格爾就是其中之一。
他崇尚道家理論又批判漢字,認為中國文字是低等象形文字,是科學發展的障礙。
漢字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媒介和工具被中國乃至東亞使用了上千年,真的存在巨大弊端,會阻礙科學發展嗎?
作為習慣使用漢字的當事人,我們這一代人從沒有過這樣的質疑,或者說從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在清末後的百年動盪時期,確實有許多中國學者和革命先鋒認為是漢字將中國推向深淵的。
但如今我們坐在21世紀的快車上回頭去看,那些質疑都顯得如此偏執可笑,值得破一破迷信。
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優越?毫無根據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記述:「中國人的文字,由於其文學結構,存在許多困難,因為他們本身的抽象和不確定的性質,使得他們更難以表達。中文的文法有許多不確定的地方」。
他認為表音文字是最理智、最激發想像力的文字,尤其德語是最優越的,而中國的象形文字只是一種經驗主義,限制思維自由。
黑格爾崇尚自由主義,認為字母文字自帶自由屬性。字母文字真的自由嗎?創造字母的人確實有自由發散的思維,但使用字母文字的人不過也就是重複既有的東西,背單詞、用語法、在原有基礎上改詞、衍生詞,談不上思維就多自由。
而自由代表文字的理性嗎?顯然不能。
從廣義去看,西方文字、日語、韓語中都有類似字母形式的文字,但這種字母性文字是一種極簡文字,單一字母能代表的含義相當淺顯有限,有時甚至沒有含義,必須大量組合才能成詞成句,組合出的形式又千千萬萬,沒有確切規律可言。
而象形的漢字,偏旁部首組合,同偏旁同性質,同部首同音,一字多意,兩字深意,隨機成章。相比起來,難道不是漢字更理智更有邏輯更深刻,字母文字更抽象更不確定更淺顯嗎?
黑格爾還將文字與讀音捆綁在一起,認為簡單易讀的字母文字是一種進階語言,高於象形文字,但事實上「音傳」與「字傳」本身就是兩會事。
「音傳」是一種獨立於文字之外的傳播方式,可以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繼承,至今仍有一些原始部落沒有形成完善的文字體系,但這並不妨礙溝通和語言傳承。
而文字也可以獨立於讀音之外傳播,至少漢字是可以不受聲音限制的,中國文物上留下的古文字,有的超過兩千年以上,當下的人們不一定知道它們當時被如何誦讀,但不難理解它們的含義,這一點字母文字是做不到的。
現在,除中國之外的古文明文字都已經成了天書,英國人甚至連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亞古英語著作都已經難以理解了。這恰恰說明,音傳的時效性非常短,形傳、意傳才長命,也更適合傳承。
黑格爾顯然是以一種西方的傳統式傲慢和典型性簡化思維的方式在看待漢字,可以確定他甚至沒有對漢字進行過認真的研究。
多變的漢字與文法對他這個崇尚簡單字母的人來說,如同奧數難題之於初入學者,顯得複雜艱澀,難以理解,自然也生不出好感,評判也多是主觀臆斷,實在缺少客觀科學性。
字母文字不優越,優越的是更理性、更有邏輯、更深刻、時效性更長的漢字。
漢字是科學發展的障礙?純屬謬論
科學需要創造力,但它不是藝術,不能靠天馬行空,仍需要邏輯做基礎。字母文字被視為富有創造力的文字,象形文字則被當做刻板思維的典型,這是不公平也不準確的。
象形文字起源於實物,在應用過程中不斷演變、拓展、簡化,最終形成適應社會的存在,這個過程其實才是科學發展的過程——從實物出發,回歸於社會。
漢字中「日月」為「明」,「足各」為「路」的組合比比皆是,見字知意,同類相近,邏輯關係緊密,正如萊布尼茲的觀點:漢字與實物有連帶關係,偏旁部首可聯繫到事物性質,有一種邏輯和理性存在,像另一種數字的排列組合,可思考性很強。
而字母文字組合併沒有必然的邏輯可尋,Apple是蘋果,home是家,誰能說出為什麼。
計算機興起後,二進位成了計算機「官方語言」,這種簡單語言顯然與字母文字更加契合。
而計算機先發於美國,所有程序都用英文編譯,更給字母文字帶來了壟斷性優勢。許多人認為,複雜的漢字會就此被先進的科技淘汰出局。
但事實恰恰相反,漢字以拼音和拆分筆畫的方式融入了網際網路,而且更快捷更精簡,使得一個頁面空間可以呈現更多內容。
在生物醫藥、天文地理、材料電子等科學方面,字母文字的缺點尤其明顯。
一些藥物和材料單詞以字母文字表達時,少則十幾二十字母,最長的有45個字母,而且字母排列組合相似,難於拼讀、背誦,給使用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完全違背文字存在的意義。
而漢語在這方面要好得多,幾個代表化學物質的字組合,幾個代表電子的字組合,夾帶二三四之類的數字,就可以表現事物的基本特性,非常高效。
近幾十年,中國作為科學後發國家受到西方多年封鎖和阻截,但在科技創新和發展上並未比其他國家更遲滯、更僵澀,反而追得很快,也更有節奏和戰略。
以現實來看,中國人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很強,漢字並沒有成為障礙,反而可能對人群性格培養和科學發展有促進作用。
從深度來說,漢字是文字文化的天花板
漢字相比於字母文字,確實有其弊端——深奧,難學。文字以拼音注釋,學會四千個字以上還不夠,還要學習無數詞彙,理解其中的無限含義。浩
繁的中國古文學給我們留下了可以借鑑的知識寶庫,也給我們留下來了一座深海,想學好中國的文字和文化註定要耗費大量精力,十分考驗耐力和思維能力。
這註定漢字不利於傳播,無論孔子學院和對外文化怎樣宣傳,過於艱難的東西都無法為全世界輕易吸收和接納,為此漢字被稱為「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
但這種複雜的文字在歷史上依然被周邊國家吸收,並且被沿用了上千年之久,如果其自身沒有足夠的優越性,這顯然無法實現。
漢字的深奧是弊端,但也是其最大的優點之一,助推它成為文字文化的天花板,成就深刻的文學。
中國的古文化、古哲學至今仍代表人類智慧的巔峰,單單四字成語就藏下了一個民族所有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宗旨,足以提鍊字母文化名著中的全部精華,詩詞歌賦更以極精簡的言詞表達最悠遠的意境和含義,這種深度,遠非字母文化可及。
摒除中國,還可以以日韓為例,日本文字中漢字占比很高,其文學作品文學性很強,在國際上受眾廣,認可度高,沒有出現文化斷層。
相比之下,韓國文學弱了很多,最好的文學作品都是以漢字寫成的,改成現在的表音文字後文化嚴重斷層,漸漸表層淺顯化,幾乎沒有文學佳作出現了,這就是文字降維造成的弊端。
黑格爾曾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仍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之相齊。顯然這句話也適合送給他自己,以自省他在評價漢字時的傲慢與偏頗。
漢字不是僵硬抽象的文字,也不是科學發展的障礙,而是經受住了千年試煉和考驗而沒有被遺棄和替代、始終在不斷演化和精簡的智慧。它具有旺盛的傳承性和生命力,蘊含悠遠的深意和蛛網般的邏輯,具備獨立、深刻的特性。
貶低漢字的人,是未走進它的門外漢,無法揣度其深奧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