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的人越來越少了。
8月初,民政部官網發布《2024年2季度民政統計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343萬對,離婚登記127.4萬對。
同比去年同期的392.8萬對結婚,少了近百萬人,創下近十年新低。
這一結果也意味著,2023年曾短暫上揚的結婚人數,實質是曇花一現。婚姻降溫依然是主要趨勢。
結婚人數下滑,是人群基數變少的緣故,還是跟年輕人生存環境、婚戀觀念有關?來看看這些新數據。
01
結婚者減少,不是因為人少了
結婚人數在千萬大關的時代,還要回到2019年。
彼時,有498萬對新人成婚(含再婚),離婚203.8萬對。
2021年,離婚冷靜期政策施行,疊加疫情影響,離婚者迅速減少。
但與此同時,結婚人數也一蹶不振。
儘管2021年與2023年,分別出現過兩次需求擠壓、人數上揚,但2024年數據相比2019年,已是天壤之別。
樂觀者認為,結婚人數減少,是因為人口政策下的適婚人群規模縮小。人們沒有不願結婚,只不過「池子」小了。
但我們發現,人口基數的影響或許不大。
來做個簡單的計算。統計結果認為,25歲-34歲是結婚高峰期。我們再提前三年,囊括22歲到34歲人群。
如果人們在2022年結婚,那麼大多數生於1988年至2000年,這一時期的出生規模為2.7億餘人。
如果人們在2012年結婚,大概率生於1978年至1990年之間,出生規模為2.8億餘人,僅減少了3.1%的規模。考慮到世代變遷,醫療條件及預期壽命也會變化,這一差異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2022年初婚(首次結婚)人數為1051.8萬人,相比於2012年的2361.2萬初婚數據,降幅過半。可見,人口規模很難解釋這一變化。
02
北上廣與東北,不少女性放棄婚育
「樓下就是婚姻登記處,前幾年『520』的時候,早早就有很多人排隊,今年不用排隊了,早上八點了才兩對新人。」
面對今年的「520」及七夕,有網友感嘆周邊見聞。
推遲結婚年齡已是主旋律。上海市民政局發布的《2023年上海市婚姻登記數據》顯示,全市初婚男性平均年齡30.6歲,女性29.2歲。比2005年推遲五年以上。
全國情況都如此。根據歷年人口與就業統計年鑑,2005年,25-29歲女性的未婚率僅為13.5%,2022年上升至39.9%。即,四成25-29歲的中國女性未婚。
同期,30-34歲女性的未婚率,也從2.2%上升至11.0%,初具規模。
有人推遲結婚,更有人一生未婚。50-54歲女性人群,從未結婚率從2005年的0.18%,上升到2022年的0.74%。占比不大,但增幅較快。
根據2020年中國人口普查數據,西安交大學者發現,北上廣與東北女性未育比例位居全國前列。
具體來說,70年-74年出生的北京女性中,至今(截至2020年,約50歲)未有子女的比例達到11.92%。吉林、上海、黑龍江等地,未育比例其次。
這一統計存在生理上不孕不育的情況。但各省市的數據比較,只會反映為個人選擇差異。
03
農村男結不了,城裡人不想結
婚姻人數的暴跌,也存在「結不了」和「不想結」兩種情況。
農村地區的「結不了」現象突出。
中國農村性別比差距極大。根據2020年「七普」數據,31省份鄉村性別比,全部男多女少。其中,14個省份性別比大於110。例如,海南116.52、北京120.21、廣東111.36,即每100個當地農村女性,對應會多出10-20位男性。
區分學歷層次後,差距驚人。
農村低學歷男性數倍多於女性。20-49歲的適婚人群中,農村小學學歷及以下人群的性別比為474.5。即,每100個相同學歷農村女性,對應有474.5位男性。初中學歷農村人群中,性別比為341.3。只有到本科學歷階段,城市/農村的性別比才會均衡。
農村低學歷男性,是競爭力最低的群體。
幾乎沒有辦法可以很好消解農村青年的「光棍兒」現象。因此,成千上萬的農村青年,最可能面臨「想結,結不了」的情形。
剩有一個途徑可以換取競爭力,那就是彩禮制度。但頗有爭議。
「我從二十四五歲開始相親,現在三十出頭了,還沒找到合適的對象結婚。不是不想結,實在是結婚的費用太高了!」江西小伙程為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這些年,江西農村地區平均彩禮從30萬元左右漲到了50萬元左右。農村單身青年想攢錢結婚、推遲婚育,但攢錢速度趕不上彩禮的漲幅——處於「市場優勢地位」的女方家庭,沒了這家,還可以換下一家。這是農村早年失衡性別比結下的因果。
農村如此,城市亦有感觸。
加班頻繁、憂慮辭退,年輕人的工資如果只養自己,尚能保證相對自在的生活。但如果二人世界、三口之家,只會預期花費激增,變得不敢消費。
更何況,「城市病」纏身,年輕人連精子質量都在下降,談何婚育。
城市年輕人「不想結」,跟教育水平也有緊密關聯。
根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高學歷的人更樂意推遲婚姻年齡,研究生學歷的人認為,30歲結婚足夠理想。同比低學歷人群,推遲五年以上。
同時,面對「女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男人以事業為主,女人以家庭為主」等觀念,無論男女,高學歷者都很可能嗤之以鼻。
基於3萬多份大學生的調研數據,首都經貿大學學者發現,當前在讀的大學生不會把婚姻作為必需。
七成人認為「人生並非一定要結婚,順其自然」,近11%只想保持單身或同居,僅約20%認為「一輩子一定要結婚」。長大後的他們可能會改變選擇,但這暗示了趨勢。
其中,女生對婚姻的態度更不積極,認為「一輩子一定要結婚」的男性占30%,而女生只有9.52%。
受過高等教育,見過更大的世界,婚姻變成了選擇題,而不是必答題。特別是,長期在傳統婚姻系統中處於弱勢的女性,開始反思為何要身居弱勢的意義——如果獨立也會快樂,那麼何必依附。
人們渴望情愛,但躊躇婚姻。如果一場婚禮,可以只放大山盟海誓、情比金堅,人們會把婚姻當做好事。但如果它固化的,是成本、開支、束縛、脾性的磨鍊,圍城外會站滿更多懷疑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