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還有一個星期就要過年了。
打工人們早已收拾好了東西,準備回家過大年。
同樣是回家過年,有的人是歡歡喜喜,有的人卻是哭哭啼啼。
這幾天,一個江蘇未婚女生回家過年的視頻在網上洗版了。
女孩在外地打工,因為思家心切,於是提前幾天訂票回家。
但她一進家門就懵了:
哥哥結婚了房子已經過戶到了哥哥嫂子的名下,家裡原本屬於她自己的房間早就堆放了其他的雜物,她風塵僕僕地回來,連個窩都沒有了。
更讓她心痛不已的是:
她回到家,想著過年了,幫家人搞一下衛生,做做家務。
於是她把家人的床單被套都換了下來,準備放洗衣機里清洗。
但沒想到,爺爺奶奶看到她這一舉動,頓時炸開了,痛罵女生說:
「這是你哥嫂結婚的時候新買的洗衣機,你憑什麼用?
你要是用壞了怎麼辦?」
女生當場就懵了,看到老人憤怒的神情,她頓時覺得委屈不已,崩潰大哭。
她想不通:
自己用這個洗衣機,是經過哥哥嫂子同意了的,為什麼爺爺奶奶卻不同意?
更重要的是,她不是這個家的一分子嗎?怎麼連用個洗衣機都不行?
她哽咽著說:
「我還沒結婚他們就這麼對我!我在這個家算什麼?我在哪兒啊?這還是我家嗎?我就跟個外人一樣!」
更讓她心寒不已的是,從她回家的第一天開始,這個家裡的所有人都不高興。
因為她的回來,打破了這個家的秩序,她需要一個房間小住,那必然會有一個人得讓出自己的房間給她住。
但他們誰都不肯。
於是,女生就這樣別彆扭扭地像外人一樣,在家住了幾天,直到「洗衣機事件」讓她情緒爆發。
而這個視頻,在網上也瞬間引爆了話題。
很多網友紛紛現身說法:
評論區裡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女性的血淚史。
為什麼這些女生的遭遇,能激起無數人的共鳴?
那是因為,它折射出很多女性內心最深的隱痛。
即使是親生的孩子,在有些父母的眼裡,女兒仍然是個「外人」。
而那些被當成「外人」的女兒們,在外面經受了風吹雨打,回來之後卻發現,家人的冷漠比外面的更讓人心寒。
沒有房間的女兒,回家也像是在流浪。
2
這樣的事並不是孤例。
刷到一個小姐姐的視頻。
她結婚的第二年,費了很多的心思,終於說動丈夫這一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各自回自己的原生家庭過年。
正當她迫不及待地跟母親分享這個好消息的時候,母譴拇當頭一瓢冷水潑過來:
你跟你丈夫不是一家人?
你都已經是嫁出去的女孩子了,幹嘛還回家過年?
每一句話都是十足扎心,女生徹底懵了,委屈得好似要碎掉。
而評論區的一句話更是讓人破防:
不要高估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各回各家只適合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
有兄弟的家庭,也許你的父母並不那麼熱切地期盼你回家,甚至,他們還會迷信,嫁出去的女兒回家過年會破財。
在很多父母譴乃的心裡,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
家裡的資源只有這麼多,孩子卻有好幾個。他們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男丁的身上,為他們花錢買房,娶媳婦。
而你這個嫁出去的女兒,回家過年不又是在搶占他們的資源嗎?
尤其是,當你的經濟條件只能勉強過好自己的日子時,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之前網上流行一個段子,說女兒像「招商銀行」,兒子像「建設銀行」。
大意是說女兒長大會出嫁,男方會買車買房給彩禮;兒子就不同了,老一輩從兒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為他攢錢買房娶媳婦。
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玩笑。
但我卻覺得,這個玩笑里,包含著殘酷的真相。
在老舊的觀念里,女兒是「外人」,她們總會出去,所以不需要為她付出很多;
而男孩是自家人,他們甘心情願為男孩付出一切,不管他在外面多久,這裡總歸是他的家,父母會為他安排一切。
所以你看,同樣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男孩是這個家的主人,是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地方。
可女孩,卻是這個家寄居的客人,她出去了,家裡也就容不下她們了。
所以,回娘家的路並不好走,它是用錢鋪出來的。
看過一個新聞。
浙江一名已婚女子回娘家,給媽媽送中秋禮。
她買了一盒月餅,兩箱酒和兩袋女士奶粉,歡天喜地回娘家過節。
母親吃過飯,清點這些禮物,卻很是嫌棄。
母親努努嘴,十分不屑地把送來的禮物往邊上一踢,做出一副很看不上的樣子。
這個舉動,深深地刺痛了做女兒的心。
她說:這幾年老公生意不好,壓力也很大,送禮就沒有前幾年那麼闊綽。原本以為,母親會體諒他們的辛苦,卻不曾想到,遭到了這樣的冷遇。
一時間,她心如刀割。
評論區的留言,照見了更多的世態炎涼。
「在他們眼裡,只要錢到位了,你回不回去就那麼回事。回去幾天,搞不完的衛生,還要自己做飯,心酸只有自己懂。」
「成家後大大小小的節日,生日都必須給錢給東西。東西差了還不行,會給臉色,到處去說。
從來不會過問我生活中的難處,總是嫌我給的太少。」
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句話:
女孩子是沒有家的。
她來人間一趟,先是在父親的家裡暫住一陣子,然後去丈夫的家裡借住一些年,最後在兒子家裡落一落腳。
這輩子,她辛苦一生,卻始終像個外人一樣,在別人的家裡逗留。她們的一生,好似浮萍,沒有腳,沒有根。
讓人淚目。
很多女孩子,為了那一點點親情和溫存,於是,緊緊抓住原生家庭。
年年外出打拼,月月貼補家用,幫哥哥弟弟買車買房,即使嫁人了,回家依然賣力幹活,小心翼翼地看著嫂子和弟妹的臉色,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周到。
這些,想起就讓人心酸不已。
想起許多看過的往事。
弟弟的孩子出生了,做姑姑的給孩子買了個大金鐲子,套在新生的嬰兒手上。
一家人歡喜不已,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做姑姑的禮物。
但沒有人注意到,姑姑自己手上都是戴的銀首飾,卻捨得咬牙給侄兒買金子。
還有一個記錄。
年輕的小泵子嫁人了。
她一回家就鑽進了廚房,洗洗刷刷,切菜做飯,把一大家子人安排得妥妥噹噹。
她說:她回來了,就讓嫂子好好休息。
哥哥嫂子出門有事,她自覺留下來幫他們看孩子,孩子餓了,想吃零食,她自掏腰包,給孩子買了一大堆零食,恨不得把超市都給搬來。
她這麼做,一方面確實是疼孩子,但另一方面,她何嘗不是在小心翼翼地討好娘家人呢?
出了錢,賣了力,娘家人才會對她笑臉相迎,她回去的日子,才能感受到親情。
3
一個女性讀者跟我說過她的真實經歷。
她剛嫁人的前幾年,兩口子做生意虧了本,經濟狀況捉襟見肘,十分慘澹。
那幾年,她都不敢回家。
一是沒有拿得出手的禮物送給父母,更重要的是,父母會給她臉色看。
僅有的幾次回家,沒有一個人看得起她,連吃飯都不能上桌。
即使她一回去就擼起袖子幹活,甘願給全家人做保姆,都沒有人跟她好聲好氣地說過一句話。
後來,他們兩口子的生意開始慢慢好轉,日子紅火起來了。
娘家的哥哥弟弟們卻開始主動來找她了。
她回去,再也不是那個埋頭幹活的人,而是座上賓,每個人都對她笑臉相迎,生怕怠慢了她這個貴客。
她有些感慨:
原來,血肉親情之間,也會捧高踩低,見人下菜碟。
那一刻,她才明白: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了,才配談親情。
與其把期待和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承擔全部失去的恐慌,不如早一點知道生活的真相,早一點規劃自己的未來。
若有一天,你發現沒有誰可以為你遮風擋雨,那麼,請一定要成為自己堅強的後盾,做自己的避風港。
這個世界上,唯有自己是你終身的依靠,你在哪裡,家就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