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惡果中國百姓吞 中共自砸腳單打獨鬥

—中共自砸腳 三因素令中美量子技術差距拉大

中共打壓金融行業,企業家越來越不敢冒險,即使是北京認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行業也難以吸引投資;同時,中共政府主導量子技術研究,且被世界孤立而單打獨鬥,這三大因素可能使中美量子技術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

量子計算機示意圖。(Shutterstock)

中共打壓金融行業,企業家越來越不敢冒險,即使是北京認為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行業也難以吸引投資;同時,中共政府主導量子技術研究,且被世界孤立而單打獨鬥,這三大因素可能使中美量子技術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

打壓金融業資金逃離

風險投資是現代科技創新的源頭之一,隨著中共對「硬科技」的強調,陸媒報導說,中國風投正在向半導體、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材料等硬科技上轉換。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風投基金2021年新增投資中,計算機運用、醫藥生物、半導體、醫療器械與服務領域的案例數量占比高達70.62%。

隨著中共打壓金融行業,企業家越來越不敢冒險。調查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風險投資額比2021年減少了66%;截至2024年5月底,比上年同期減少3成,目前還看不到停止的跡象。

尤其是以美國機構參與的外資風險投資,與2021年相比減少近9成,反映了中美分裂的現實。

美國總統拜登於2023年8月9日簽署行政令,禁止風投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投資部分中國科技企業。(Julia Nikhinson/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國風投機構也在撤離。《金融時報》報導,紅杉資本、高瓴投資等中國知名私募基金,要麼增加了海外投資,要麼更積極地在美國和歐洲等市場尋找交易機會。

在中國國內難以獲得融資的企業和投資者都在尋求走出國門,《日經新聞》報導,已經有很多創業者和技術人員從中國轉到日本。

隨著外資的離開,國內風險投資也變得更加謹慎,一直是風險資金來源的地方政府也財政惡化,困境進一步加深。

《金融時報》報導,2018年風險投資的高峰期,中國成立了51,302家初創企業。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降至1,202家。

2023年生物科技和製藥初創企業的融資額,較2021年約180億美元的峰值下降了60%。

根據科技諮詢公司ICV發布的「美中量子產業融資比較分析」最新報告,中國企業創投融資不暢且融資可持續性不強,約2/3的量子初創企業已超過1年未有融資。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指出,當前中國風投行業存在的「債務思維」,意味著「能夠推動中國邁向技術前沿的尖端科技實驗將減少」。

根據Quantum Insider預測,到2035年量子計算將帶來1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如果沒有強大的量子初創企業社區,中國可能會失去全球量子技術生態系統中數萬億美元的資金。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孫國祥提供)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表示,風險投資在高科技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電動車等領域。這些投資為創新企業提供了急需的資金支持,加快了技術的商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孫國祥表示,中共對金融行業的打壓使企業家越來越謹慎,不敢冒險。如果投資者缺乏信心,資金將更加稀缺,量子科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也會受到阻礙。雖然中國媒體報導呼籲社會資本和風險投資加大對量子科技的資金支持,但實現有難度。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技術的養成有一段時間看不到營收跟獲利,必須不斷燒錢,所以必須讓風險創投的資金能夠進來,只是靠國家級實驗室、大學研究所等技術面的追求是不夠的。

他說,一般商業銀行是穩定地收取利息跟支付利息,做不了風險創投;通常的社會資本或主權基金,可以用財務投資持有部分股權,不宜取得主導權,主導是承擔風險的一方。「但在中國哪怕官方在企業只有1%的股份都可以具有主導性,這樣的體制不適合發展風險創投新興領域。」

國家主導VS私企主導

2022年,研究和分析公司GlobalData表示,在美國量子研究中私營公司處於領先地位,而在中國專業知識越來越集中在國家機構中。

中共政府在量子技術開發方面投入了巨額資金。麥肯錫估計,截至2022年,中共政府已宣布總計153億美元的資金;Quantum Insider則認為,中共的投資範圍在40億美元至170億美元之間。

但中國私營部門量子方面的投資落後。據麥肯錫估計,2001年至2022年間,中國量子初創企業僅從私營部門獲得了4.82億美元,只是美國私營部門投資的一小部分。

根據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最新報告,中共政府對量子研發的控制正在加強,並減少了私營部門的參與,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公司已經退出量子研究。

財管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嘉隆。(李晴玳/大紀元)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記者宋唐、易如採訪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921/210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