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東北樓市,跌麻了
由於人口流失成為了典型,東北樓市在這一輪調整中,也成為了典型。
而且,由於人口流失早就開始,東北樓市調整的腳步,也早就開始。
從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來看,而且最近幾年,在大區域劃分中,基本領跌全國。
比如,2020年,東北地區的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跌幅均位居全國第一,而同期的東部,仍在增長。
不過,這一時期東北的房地產投資,仍在增長。
到2021年,東北的房地產投資也失守了。當年東北房地產投資下跌了0.8%,是全國唯一一個房地產投資下跌的大區域。
同期的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跌幅位居全國第一。東部、中部仍在增長。
2022年是中國樓市的分水嶺,這一年開始全國普跌。全國商品房銷售從前一年的「雙18」跌至「雙13」。
從大區域來看,這一年無論是房地產投資,還是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金額,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均在下跌。
而東北這一年堪稱大跳水,房地產投資跌幅超過四分之一,領跌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金額跌幅超過三分之一,均領跌全國。東部、中部、西部的商品房銷售,也進入了猛回首模式。
去年,東北的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金額,經過多年調整,跌幅有所收窄。但房地產投資跌幅,仍舊位居全國第一。
02
產業、經濟之困
細化來看,東北三省遼寧、吉林與黑龍江,跌幅最大的當屬黑龍江。
遼寧省商品房銷售面積見頂於2017年,當年銷售面積在4000萬平方米之上,高達4148.5萬平方米,之後轉跌,2022年開始跳水。
2023年,遼寧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866.8萬平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高點,下跌了55%。
商品房銷售金額見頂於2020年,為3114.1億元。去年跌至1557億元,相較於高點下跌了50%。
吉林省方面,從2012年開始就震盪下跌,中間有起伏。201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452.4萬平方米,2022年跌至1001.1萬平方米。
2023年,略微有所增長,銷售面積為1057.27萬平方米。相比於高點時期,也腰斬了,跌幅56.9%。
再看黑龍江。
黑龍江省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額見頂於2012年前後,2012年銷售面積3806.8萬平方米,2013年銷售額1582.3億元。
之後震盪調整,起伏不定,2017年之後則開啟了一路下行模式。
2021年黑龍江省的商品房銷售額跌破千億,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跌破千萬。
2023年黑龍江省商品房銷售面積跌至857.8萬平方米,相比於高點,下跌了77.5%。去年未公布銷售額數據。
以2022年的銷售額來看,為569.4億元,相較於高點,下跌了64%。
關鍵問題來了,東北為何跌幅如斯?
邏輯並不複雜。經濟、產業、人口三個基石,都在晃動。
經濟方面,從當年的經濟擔當,到如今的二十強內無東北城市,三十強內僅剩大連。
東北,曾經無比輝煌。
從清末到民國再到共和國初期,東北在整個中國都非常強悍。
有組數據顯示,奉系時期的東北擁有占全國產量80%的鋼鐵、93%的石油、55%的黃金、30%的電力、47%的鐵路、38%的對外貿易。
1945年時,東北的經濟實力已經超越日本。據統計,1945年時全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東北地區占了85%,台灣占10%,其餘地區包括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總共只占5%。
東北版圖非常大,從清末到如今,東北的中心也變換了好幾次。沙俄侵入東北時期,哈爾濱一度成為東北的中心,奉系軍閥時期,由於大本營在奉天,瀋陽成為了中心,偽滿洲時期,長春取代了瀋陽,成為了東北中心。
建國之後,瀋陽被再次扶上位了,國家在這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打造,比如沈機集團,瀋陽化工,當然還有沈飛。
鼎盛時期的瀋陽,一條北二馬路兩側聚集了瀋陽工具機一廠、工具機三廠、鍋爐總廠、變壓器廠、冶煉廠、重型機器廠等37家國內大型龍頭企業。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東北依舊是中國的經濟與工業擔當。
數據顯示,1982年內地十強城市,南北平分天下。其中東北就占了兩個,瀋陽與大慶。
東北的輝煌遠不止於此。新中國成立之後設立的13個直轄市,東北獨占7個。
這些都是東北經濟強悍的縮影。
東北的衰落,最初始於三線建設。二十世紀60年代初期,中蘇關係變化,為應對風險,1964年國家開啟了大三線建設,東北的很多工業被遷移到了有縱深地區的西南和西北。
有一組數據統計,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東北向三線地區遷移企事業單位200多個、援建項目300多個、輸送人才100多萬。
其中遼寧工業對三線建設的投入,相當於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遼寧調出的產能包括6千萬噸生鐵、8千萬噸鋼材、5千萬噸水泥等等,平均每年遷出10萬人口。吉林前後向23個省輸送了3.8萬名專業人才,黑龍江向外援助設備3389台、人員16000多,以及大量不可計數的工具、工裝、零部件、圖紙。(資料來源,周強,《三線建設:東北15年的大輸血,不止300多個項目,還有人才100多萬》)
這在一定程度上稍微削弱了東北的工業實力。
但真正改變東北工業地位與經濟地位的時間節點,是改革開放和資訊時代的到來。
客觀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後所建立的工業,仍是歐美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也即電氣化工業。
然而,隨著美國矽谷為代表的微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掀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讓美國繼續坐穩了全球經濟、科技霸主地位,也開啟了中國城市的新一輪大洗牌。
恰在此時,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中國與世界對接的橋頭堡,大量資金、技術、產業被引進,開啟了崛起之路。
而此時的東北,後知後覺,仍沒有發現重工業為主、經濟結構單一的弱點,將會讓這片黑土地上引以為傲的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
2022年工業20強城市中,已經沒有了任何一個東北城市的身影。
中國內地經濟二十強城市,沒有東北城市。三十強城市,只有大連。百強城市,東北只有F4在內。
經濟疲軟,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的東北,讓其樓市早早就每況愈下。
目前,全國房價最低的10個城市,東北城市占了一半。其中鶴崗房價在全國地級市中倒數第一,鶴崗也演變為了低房價的代名詞。
03
人口是最大的癥結
除了經濟產業,人口更是東北樓市喋喋不休的底層邏輯。
東北人口不斷流失的原因,是經濟疲軟,產業無法支撐龐大的就業需求,所以,大批東北年輕人,跨越山海關南下,尋求靈魂棲息地。
七普數據顯示:
2010年至2020年十年間,人口合計減少了1099萬人,其中黑龍江減少了646萬,吉林減少了338萬,遼寧減少了115萬。
2021年東北三省人口又合計減少了超100萬人,2022年東北人口合計又減少了86.4萬人。
從2021年至2023年來看,人口減少最多的是河南、黑龍江,三年常住人口減少規模均超百萬。
從大區域來看,東北依舊是人口減少最多的地區,東北三省過去三年常住人口合計減少了242.07萬人。
也即從2010年到2023年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合計減少超1300萬人。
東北人口減少如斯,背後既有人口流出的因素,也有人口出生率低的因素,二者互為因果。
年輕人口不斷流出,自然對生育率造成嚴重影響。
過去多年,東三省的人口出生率都位居倒數。
生育率低、年輕人口不斷流出,除了不斷衝擊樓市外,對東北的教育系統也帶來了巨大衝擊。
數據顯示,由於年輕人口不斷流出,東北新生兒人口不斷下滑,早就出現了學生荒。
以人口減少規模最大的黑龍江省來看,該省小學在校生人口2012年有186.8萬,2023年跌至106萬人,十二年減少了80.8萬
遼寧小學在校生人數從2012的213萬減少至2023年的199.4萬,十二年減少13.6萬。
吉林過去十二年小學生人數減少了32.87萬。東北三省過去十二年小學生合計減少了127.27萬人。
這種背景下,東北過去十年小學整體關閉了一半。
財新網今年的報導中披露:
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黑龍江消失了近六成、合計1900餘所小學;吉林消失了近五成、合計2600餘所小學;遼寧也消失了2200餘所小學,降幅近一半。
對於普通人來說,購房無非四個目的,自住、結婚、孩子教育、投資。
不斷下行的東北樓市,已經沒有了投資的意義,這一項可以直接去掉。
而年輕人口不斷流出,只是結婚需求推動的購房大打折扣。學生人口不斷減少,教育需求推動的購房,同樣越來越淡薄。
這樣的東北,樓市豈能好得起來。整個東北,除了四大城市外,其餘城市的樓市基本沒戲了。
這種情況,已經向全國蔓延。
正如我在前幾天寫的《這18個省,人口減少城市過半》一文中強調的:
現在回頭看,東北只是引路人而已。大多數地區,曾經嘲笑東北,後來理解東北,再如今成為了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