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中國死亡「鰲太線」 他們拼命把頭塞進石縫中

相比大火的哀牢山,「鰲太線」自2002年發布以來一直是徒步圈的「頂流」,二十多年長盛不衰。但與此同時,這條路線也成為國內死亡率最高的戶外線路。

對山難事故的報導大多模糊,遇難者無法開口,倖存者則通常閉口不談。在一個接一個的死亡數字背後,沒有人知道危險究竟如何發生。

夾在縫隙中的屍體

賈輝的遺體在一處石頭縫隙中被發現,雙手裸露在衣服下擺前。他的死狀奇怪,救援隊推測,臨死前他拼命要將頭塞進石縫中。

而距其約一小時路程處救援人員又發現了木文勝的屍體。他趴在一處巨大的岩石上,臉面朝下,四肢展開。他的左腳踝有大片淤青,伴隨骨折現象。其背包被扔在不遠處。

「他或許是體力不支,選擇放棄裝備,從而使自己走得更遠;又或者是暫時將包放下,想去四周探探路,但再也沒能折返。」根據木文勝的死狀,專業人員這樣分析。

2017年4月28日,擁有15年戶外經驗的和學英與木文勝夫妻打算在當地嚮導的幫助下穿越「鰲太線」,兩人都有攀登聖母峰經驗,隊伍包括8人。

前三天的徒步天氣晴朗。5月2日起,山上風速漸大,開始降雨並偶有冰雹,倖存隊員回憶「所有人的衝鋒衣全部濕透,生火措施全部失敗,大家都想儘快趕到營地」。

團隊不斷有人體力不支掉隊,最先失蹤的是木文勝,他的妻子和學英奔到隊伍最前方,跪求整支隊伍停下腳步,無奈沒人願意。緊接著另外兩名隊員陸續失蹤。

當晚「鰲太線」最大風速7至8級,夜間溫度達零下18至20度。救援人員解釋,「這種情況沒有及時熱量補給,失溫致死就是必然。」

不僅如此,救援人員曾發現多具相似遺體:遇難者也是將頭塞進了一塊岩石縫隙,以弓身站立的姿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被驢友稱為頂級徒步線路的「鰲太線」是國內死亡率最高的戶外路線,約有50名驢友命喪於此。2018年起被太白山保護區列為禁區,但依然屢禁不止。|中國天氣網

救援隊記錄下遇難者木文勝遺體位置。| 網絡

鰲山·太白遇難山友紀念碑。| 中國探險協會

「鰲太線」究竟是哪裡?為何這些人臨死前想要鑽進石縫中?

秦嶺上的「死亡線路」

「鰲太線」,中國死亡率最高的戶外線路。

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以鰲山為起點,自西向東延伸至秦嶺主脈上的太白山。從衛星上看,太白山橫貫西東的主脊上,積雪呈魚刺狀散開,宛若一條發光的「龍脊」。

橫穿者需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主峰上連續翻越17座山峰,穿越全程達150公里以上,80%的路是無人區,沒有信號。

吸引驢友前來的是「鰲太線」上分布著的5個垂直自然帶,森林,竹林,草甸,瀑布,湖泊,大雪……幾乎各地的精華景觀都濃縮於此。

鰲太線穿越圖,就像是一條龍脊。| 網絡

正所謂「一日曆四季,十里不同天」,極端氣候造就了極致的景色,南北方的冷暖氣團在秦嶺交鋒。「碰撞」造成山上無法預測的濃霧、驟雨、暴雪和冰雹。

按當地人的說法,山上每天每時每刻的氣候都是沒有重複的,即便是夏天,氣溫可能快速跌至0℃以下;冬天氣溫最低可達-40℃。這一切很可能在數分鐘內發生。

根據《中國鰲太穿越事故調查報告》數據,鰲太線穿越事故的發生率從2008年起呈逐年上升趨勢,5年間,累計失蹤、死亡人數多達50人。

這種氣候劇變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失溫。

死前的最後姿勢

「鰲太線上80%的致死原因都是失溫。」陝西曙光救援隊太白山支隊隊長段建軍常年參與救援,他說大多數失溫猝不及防。

通常認為失溫是由極度嚴寒引起的觀點誤導了很多登山者,失溫是指人體熱量流失大於熱量補給。即便是夏天,人體也會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下。

因為流動的空氣會不斷把熱量由體表移走,這種「風冷效應」使體感溫度在有風時較實際氣溫更低。科學研究表明與-30℃的寒風相比-10℃的綿綿細雨加強風更容易引起失溫。

在2001年的一次探險活動中,《中國體育報》駐站記者在上山時熱脫掉了保熱氣層。沒想到幾分鐘內,氣候驟變,一場暴風雪來臨。他事後回憶,「等人體感到冷的時候,失溫已經發生,根本來不及穿衣服。」

許多失溫的人屍體在石縫或洞穴中被發現。|factrepublic

如果旁邊沒人為其穿衣服,結果很可能就是「夾縫中的屍體」。

1978到1994年,德國法醫在分析69個失溫案例之後發現,一些屍體出現在公園長椅下,房間角落,床底下,貨架下面,甚至森林中低洼的坑裡。

因為隨著失溫繼續,意識會消失,人體的大腦還會自主支配去尋找隱蔽溫暖的地方,比如:石縫、洞穴等。這種現象被稱為「終末挖洞行為」(Terminal burrowing behaviour)。

是戶外線路,更是保護區

幾乎整條鰲太線都是非法穿越之地。

鰲太線貫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按照法規,秦嶺海拔2000米以上就列為核心區,而鰲太線大部分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2018年,當地政府已明令禁止「鰲太穿越」。

但根據太白山保護區2022年發布的論文,對比近幾年環保督察航拍衛星照片,由於大量穿越者的踩踏,鰲太線已顯現出一條明顯的人員活動路徑。

面對屢禁不止的驢友,中國探險協會副秘書長蔣婉文曾提議,變「堵」為疏,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救援站點;提高准入門檻,滿足條件才能報備申請穿越。

但大量的垃圾卻讓太白山保護區不堪重負,2018年鰲太線曾組織了一場垃圾清理活動,總計發現金屬罐體4097個,可燃物垃圾552公斤。是不遠處「大爺海」景區的約40倍。

借用一名驢友在鰲太線遇險,死裡逃生後說的一句話:「人時刻要對大自然有一種天生的敬畏。不是我翻越了山,而是山接納了我。」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19/2117681.html